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1章

《为普鲁斯特哭泣》作者:林煜

一个文学青年的自述多年后,我们藏起眼泪,藏起浑身的刺和期望成为不一样的自己的念头。

最终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内容简介】

《为普鲁斯特哭泣》是包含&ldo;读书笔记&rdo;、&ldo;浮世绘&rdo;、&ldo;小说&rdo;、&ldo;游记&rdo;等四部分的。

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质问和对生命的感悟。

林煜先生文笔细腻、优美,这本书记录了他迄今为止的人生,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的创作,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风貌特征。

【作者简介】

林煜,男,1972年生于浙江临海。

199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

1998年底加入都市快报社,历任主任、编委、副总编辑。

2001年创办十九楼网站。

2006年底,创立杭州十九楼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担任董事、ceo。

2006年,获杭州新闻奖(人物奖);2010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1年,获第十届&ldo;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rdo;,同时被授予&ldo;杭州五四青年奖章&rdo;。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序言】

不安:挽留内心的言辞

黄石

林煜,与我行事大相径庭,这几乎让我忘了他是我的朋友。

正是如此,他必定位于那种常态朋友之外隐匿的朋友。

他曾有过两次让我诧异。

第一次是多年前法国新小说派作家菲利普&iddot;图森到访杭州,为此他写就随笔《温驯的抽象生活》,这是我在此前阅读到他唯一的文章。

语体简练、洁净,挪借了菲利普&iddot;图森段落式的文体,引起我倏忽间的触动。

第二次是他摇身一变,从一个传统媒体跨界到互联网媒介ceo,令我对他的性格结构产生令人费解的矛盾性判别。

这是我第一次全面浏览他‐‐仅与文学发生关系的部分,也是他的出发点(他本人却认为是前现实状态的终结点)。

确实如此,但不仅如此。

从表面上看,这仅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一个文艺青年的文字历程:一些十年前的随笔,看上去似乎是献给上世纪文学大师们的感伤挽歌(更早期的短篇小说,则是作者生命遏制性的萌动);从对普鲁斯特弥留之际情绪的突袭开始,大致相同的语调述说了弗吉尼亚&iddot;伍尔夫完美的自溺、老托尔斯泰宗教式的逃离、纳博科夫对于生命戏谑的凝视,以及茨维塔耶娃与里尔克抽象的悲情等等;其言辞节制有度,之间弥漫着淡雅的脆弱呼吸,警觉的感伤,像一种为了伟大叙述消失的哽咽。

我不在乎此书的文学价值(纯文学性在当代价值坐标中已经丢弃)。

它的意义也并不在于作者文学情结的见证。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从中意外获得了的另一个层面的意义传导,一种让我陷入与随笔中人物共同的不安‐‐为何作者恰好反复钟情关注于艺术家们生活的裂缝这一剖面?无论是马塞尔&iddot;普鲁斯特,还是弗吉尼亚&iddot;伍尔夫,他和她无一例外沉溺于现实性创伤,这也是困扰所有现代艺术家的共同性母题:艺术或幻想与现实之间回溯性的错位。

正是在无法闭合的创伤性结构中,上个世纪的焦虑、冲动、逃离、幻觉、死亡并非远离我们,反而获得了后现实社会中的当代性意义。

也许这未必是作者的自觉动机,但这无关紧要,就像一个运动员可能完全不懂力学原理,但并不妨碍他跑得快。

现实的屈辱迫使我们在不安的生活中丢失了不安。

这一时刻,作者对我已然无法隐匿,所有的动因水落石出。

不安‐‐我也豁然明白了他的那些青春短篇中隐馈着同样的基数‐‐从他自己现实的时间中逃离出来。

离开或者告别的不是文学或时间,而是为了让幻象成为记忆,而记忆成为回溯性真实,而现实,则是为了填补幻想的空缺。

这种不安,贯穿于普鲁斯特的感伤、伍尔夫的自溺,也促使了老托尔斯泰的晚年逃离;这种不安,是所有不安于现实的伟大艺术家们各种症状的诱因,是一种在社会结构系统意识形态下的过剩,是一种抵抗现实的裂缝,但也正是生命情感脆弱的七寸。

相邻小说
小炮灰?我两个哥哥是军区大佬  放下傲娇朱砂痣,我选宝藏白月光  那年的白衬衫  初恋算法  我抛夫弃子了海马王子  最漫长的那一夜第2季  凤于九天19:顷刻风云  凤于九天15:王者多爱  凤于九天20:十面埋伏  穿成即将黑化的白月光  凤于九天17:一触即发  [网王同人]网王之看见你的声音  赤色童年  预谋宠爱[重生]  离婚后我老公脑子进水了[娱乐圈]  [清穿+红楼]十三福晋妙玉  七零之女子担家  畜人蛊  凤于九天16:言惊四座  凤于九天18:顷刻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