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德,主要不是对学生们讲,而是对统治者讲,为什么?因为统治者最需要自律。
弄清楚了德的定义,才能进一步弄懂什么是德政,什么是以德治国。
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折腾老百姓。德政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众生。以德治国,就是要求老百姓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简单说,就是统治者以身作则。
第一部分在鲁
这一部分是孔子从出世到离开鲁国前往卫国之前的经历及言论,孔子出身贫寒,野合而生,跟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但是孔子从小好学,并且立志摆脱贫困,追求富贵。成年之后,孔子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广泛招生,并且因此而获得名声。
鲁国当时国君被架空,国家的权力和财富都在三桓(季孙、孟孙、叔孙)家族手中,孔子依据周礼而反对三桓窃国。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发展,孔子前往齐国,但是并没有成功而回到鲁国。后来孔子被鲁国国君聘为司寇,在司寇的位置上,孔子试图削弱三桓的力量,结果失败,孔子带着失望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这段时间,孔子所竭力强调的是遵从周礼,以礼治国,将礼的作用鼓吹到了极致。但是在政治上,孔子的表现极其幼稚天真。
11(11)★★★★★
子曰:&ldo;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o;
【译文】孔子说:&ldo;学了又时常温习,我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不是(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rdo;
【解析】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这段话是《论语》的第一段?
关于&ldo;不亦&rdo;,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ldo;不也&rdo;;另一种是把&ldo;亦&rdo;当作强调的语气助词,&ldo;不亦&rdo;译为&ldo;不正是,不就是&rdo;。两种解释都是正确,都是表示强调。
这段话有些奇怪,怪就怪在&ldo;不亦&rdo;这两个字上。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其实互不搭界,但是都用了&ldo;不亦&rdo;这样的转折词,都是反问句。那么,使用反问句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ldo;桃子不是(也)很好吃吗&rdo;,那么前面一定有一句&ldo;苹果固然很好吃&rdo;之类的话。所以,在孔子这三句话的前面,一定都还各有一句话。所以,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辩解什么,语气中带还有一些无奈。否则,孔子应该说&ldo;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rdo;。
那么,孔子在辩解什么呢?漏掉的三句话又是什么?这三句话是孔子说的,还是别人说的?
我们尝试来还原现场。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叔孙武叔前来看望他。为什么是叔孙武叔?因为叔孙武叔对孔子一向就瞧不起。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ldo;孔老师,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是没能弄个一官半职,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的人品很差?&rdo;
基本上,这就是漏掉的那三句话。毫无疑问,叔孙武叔是来羞辱孔子的。
孔子是很爱面子的人,这话当然要反驳,于是面带着笑容说:&ldo;没有啊,我没问题啊。你看,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拿出来温习,不是也很快乐?虽然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我难道不是个君子吗?&rdo;
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首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就是为了当官当公务员,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就像你买了电冰箱,却因为总是停电而不能用,只好用来当书柜,这不是很悲剧吗?孔子满腹经纶当不上公务员,只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悲惨的事情吗?同样,身边没有朋友,只有远方的朋友偶尔顺道来看看,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你还怡然自得,只能说明你涵养好或者心理素质不错,不能说明你做人成功。
所以,对于孔子来说,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当上高级公务员,把知识转化为权力;真正的快乐是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能够在一起喝酒聊天;真正的快乐是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领导的赏识,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至于&ldo;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rdo;都只是无奈之下的自得其乐,都只是给自己一个台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杀帝的闪婚爱人 租来的囧女友 弦断无息 穿到炮灰私奔前[穿书] 所谓罪与罚的叙情诗 云追月 朕的大秦要亡了! 我怎么这么好看[无限] 重生之擅始善终 姐姐大人是笨蛋 金风玉露 一世容安 只为你一个人 民国投机者 春尽江南 赤绳 这绝对是意外 重生后不做金丝雀 六零年代空间女 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