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老舍精心描绘的北京精神,在最需要基本生存的状况下,仍然焕发出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正如庄子所说:&ldo;道之所在,每下愈况。&rdo;祥子的生活理想,表面看去不过是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而实际上那车是一个象征,他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独立、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因此各行各业的读者才都从祥子身上看见了自己。老舍说自己的语言风格是要&ldo;烧出白话的香味儿&rdo;,其实这也同时意味着要从俗中提炼出雅,要从平民生活中升华出贵族气。老舍由于把握到了北京文化的这一精髓而成为北京文学的头号大师。
王朔的作品乍一看也是平民化的,而且是比其他京味作品层次更低的,以致很多读者和学者都把王朔的作品称为&ldo;痞子文学&rdo;。王朔的创作的确存在着&ldo;痞子&rdo;气息,但王朔笔下的痞子式人物并不是猥琐愚昧的简单流氓,而是具有强烈的精神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具有精神追求的&ldo;痞子&rdo;。这类自有一套人生哲学的北京痞子其实在老舍的笔下已经出现过,只是老舍对这些人物给予了明确的道德批判。从《老张的哲学》里的老张,到《茶馆》里的唐铁嘴、刘麻子。对于他们所做的不合乎一般道德规范的&ldo;无耻&rdo;之事,他们自己却有一套高明的解释。老张在自己开的学校里同时开了商店,他不准学生到别的商店去买东西,却说是为了&ldo;增加学生爱校之心&rdo;。算命为生的唐铁嘴用英国的烟卷吸食日本的白面儿,却得意得说:&ldo;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帝国伺候着我一个人儿,这点儿福气还小吗?&rdo;他们做着&ldo;小人&rdo;的事,却要把自己表现得像个贵族,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色之一。而到了王朔的作品里,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就不是批判和讽刺,而是欣赏甚至赞美了。但是不论王朔笔下的痞子如何&ldo;堕落&rdo;,读者始终会感觉到他们不是为了物质追求而痞,会感觉到他们痞得有味道,有境界。有一篇评论北京文化的文章说:
正打歪着篇北京文学的贵族气(3)
北京从来就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同时也敢于发表这些思考的城市。惟其如此,它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就连所谓&ldo;北京人什么话都敢说&rdo;,也有这种精神在内。它甚至使北京人的贫嘴让那些没见识、笨嘴笨舌的南方人羡慕不已。
同样,正是这种精神,使北京虽有粗俗粗鄙却不致沉沦。北京是不乏粗俗粗鄙的。它往往表现为北京特有的一种痞气,一种高贵之气,一种幽默之气!北京的痞气也是一流的。如果要和北京人比一比看谁更痞,相信没有人能比得过,实际上也没人敢比。但,北京却不会因此而变成一个&ldo;痞子城市&rdo;。因为贵族精神是北京人的灵魂。
贵族之气是北京城的灵魂!
‐‐朱京生《北京的贵气和霸气》
王朔的《顽主》,写了几个不务正业、游离于社会边缘的青年,可是他们却不但拒绝上大学,而且公然看不起大学里的教授,甚至用恶作剧来戏弄教授。《空中小姐》的男主人公,诱骗女大学生,却自认为心地高尚纯洁。在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中,透露出像王朔这样的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从小养成的喜欢盛气凌人的的处世态度。这种过度的自信已经失去了老舍时代的&ldo;和气&rdo;与&ldo;含蓄&rdo;,而更强调&ldo;爽快&rdo;与&ldo;俏皮&rdo;。其实这是一种&ldo;没落贵族&rdo;的精神气质。王朔自己的生活范围和他所描写的主要人物的生活范围,并不是以胡同文化为代表的老北京,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以&ldo;大院文化&ldo;为代表的新北京。王朔自述说: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四九年以后,新生的中央政权挟众而来,北京变成像纽约那样的移民城市。我不知道这移民的数字有多大,反正海淀、朝阳、石景山、丰台这四个区基本上都是移民组成的……我小时候住在复兴门外,那一大片地方干脆就叫&ldo;新北京&rdo;。印象里全国各省的人都全了,甚至还有朝鲜人、越南人,惟独没有一家&ldo;老北京&rdo;……我不认为我和老舍那时代的北京人有什么渊源关系,那种带有满族色彩的古都习俗、文化传统到我这儿齐根儿斩了。我的心态、做派、思维方式包括语言习惯毋宁说更受一种新文化的影响。暂且权称这文化叫&ldo;革命文化&rdo;罢。我以为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自己的文化,这在北京尤为明显,有迹可寻。毛临死时讲过这样伤感的话(大意):我谁也没有改变,只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区。我想这改变应指人的改变。我认为自己就是这些被改变或被塑造的人中一分子。我笔下写的也是这一路人。
‐‐《无知者无畏》
王朔的话有些绝对,大院文化与老北京文化并非没有什么渊源关系。这些大院居住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以后迁入北京的政府和军队各机关的&ldo;革命贵族&rdo;,在这些大院长大的孩子与胡同里的北京孩子既有相互影响,又有相互矛盾和歧视。大院里的革命贵族子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在求学就业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王朔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但是&ldo;改革开放&rdo;时代到来之后,他们之中那些中下层官员的子弟感受到了失落。他们不得不更多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市井间谋生,但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贵族的思维和情感方式,而这也正好是整个北京在1979年之后的文化处境。在毛泽东时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北京颂歌》,内容是歌颂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政治地位,&ldo;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rdo;。在邓小平时代则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故乡是北京》,内容是歌颂北京的风光,&ldo;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rdo;。由政治转到文化,但仍然强烈地流露出北京的贵族气。网上有一篇文章这样谈到北京的大院文化:
大院有大院的文化,王朔小说写的就是大院文化。读者一般认为那就是北京文化,我想这是不太准确的。真正的北京文化,应该是侯宝林侯跃华他们的文化,也是学舌洋人如大山们的文化,不怎么痞,带着点敝帚自珍知足常乐的味道。而王朔的文化,理想主义或反理想主义的,精英的或反精英的,则是北京的移民文化,有很强的优越感,打死不肯跟老北京人为伍。甚至,典型的王朔式的痞子语言,也不是老北京话,一开始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大院内部,只是当大院意识渐渐辐射到全国的时候,才被全国当然主要是&ldo;北中国&rdo;所接受。
‐‐李方《北京人》
如果说老舍作品的贵族气有一种高雅大方的&ldo;王气&rdo;的话,那么王朔作品的贵族气则有一种咄咄逼人的&ldo;霸气&rdo;。老舍作品中的老派北京市民处处与人方便,给人面子,比如《离婚》中的张大哥,他&ldo;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rdo;。而王朔作品中的新一代市井青年则处处调侃别人,捉弄别人,以揭破别人的面子为乐。王朔论北京文化时说:&ldo;北京文化有股张狂气,见谁灭谁,专捡那大个的灭。&rdo;(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在1999年的王朔金庸之争中,王朔毫不客气地把拥有最多读者的金庸作品称为&ldo;四大俗&rdo;之一,并且尤其嘲笑金庸是南方人,所以语言不好。在这场主要由普通读者参与的论争中,王朔由于自己过于无礼的姿态而失去了很多支持者。但其实王朔对于金庸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恶意,他只不过是&ldo;见谁灭谁,专捡那大个的灭&rdo;。他以差不多同样刻薄的语言攻击了许多中国的文化名人,从鲁迅到老舍到徐志摩,从张艺谋到赵忠祥,甚至到近年才产生较大影响的余杰、摩罗、孔庆东等。其中只有对鲁迅的语言还算收敛一些。王朔对自己不爱看或者看不懂的东西直言不讳地进行攻击和嘲弄。他说自己&ldo;不爱看农村题材,不爱看知识分子内心独白,不爱看怎么做生意怎么搞活一个企业。总而言之,不爱看一个正派人如何过着惟恐他人不知的正派生活&rdo;。这种口气颇有些横行无忌的味道,而支持王朔这种&ldo;横行无忌&rdo;的姿态的就是北京的贵族气。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有一个痞子式的人物叫刘四,他是市井社会的霸王式的人物,&ldo;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的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布。&rdo;(第四章)他跟女儿虎妞吵翻了之后,&ldo;打算上天津,或上海,玩玩去。他说:混了一辈子而没出过京门,到底算不了英雄&rdo;。而大多数北京人即使从来没出过北京,也可以毫不顾忌地蔑视走遍天下的人。老舍《离婚》中的张大哥最远只出过北京的永定门,但是他固执地认为&ldo;世界的中心是北平&rdo;,&ldo;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天津,汉口,上海,连巴黎,伦敦,都算在内,通通是乡下&rdo;。老舍在他著名的散文《想北平》里也比较过北京与一些世界名城。他说伦敦、巴黎、罗马等城市跟北京比都有缺点: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长梦·孤行 我和情敌成眷侣 踩踩地图旅旅游 捡到反派崽崽后[穿书] 温柔的嘹亮 BOSS的护夫萌兽[快穿] 贴心交易DIY 危险游戏:总裁十恶不赦 大王,温柔点(良人请入帐卷三) 大燕女提刑 爱你,到时光尽头 她身娇体弱,被禁欲皇子捧在心尖宠 [hp同人]哈利波特之只为了你 亲了我,你要负责 他作精病娇还黑莲花 青楼文化 生活的勇气 正说鲁迅 阴阳林思源 废材毒妃要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