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浪潮中,众多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崭露头角。然而,在《明史·流贼传》中,仅有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拥有独立的传记。原因在于他们是仅有的两位成功建立起属于自己政权的起义者。
对于李自成,无需赘言,他攻克北京,建立大顺王朝;而张献忠通过造反所创建的基业相对较小,最终仅在四川地区建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大西国。
尽管如此,我们绝不可轻视张献忠的能力。在其长达十余年的造反生涯中,尽管屡次遭遇危机,但凭借流动作战的优势,他总能化险为夷。
其中,有两次战役,可以说是张献忠一生之中最为辉煌的时刻,那就是奇袭凤阳和奇袭襄阳。时间来到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此时在陕西的农民起义军遭遇重创,被洪承畴指挥的明朝剿匪大军打败。绝大部分的农民起义军都被明军驱赶至河南。而且,洪承畴已率领部队走出潼关,企图在河南一举消灭这些农民起义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所有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不得不聚集在一起,在荥阳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商讨如何应对明军的围剿。根据《明史·流贼传》中的记载:“八年正月,大会于荥阳。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及高迎祥、献忠共十三家七十二营,议拒敌。
”这场会议对于农民起义军来说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抵御强大的明军。
当时,作为高迎祥(首任“闯王”,李自成继任)部下的李自成,提出了一种看似新颖却实则无奈的战术——四面出击、分散作战。这个战术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农民起义军联合起来,面对强大的明军仍然处于劣势。因此,这种分散出击的策略更像是一种逃亡战术,旨在避免被明军围剿。
于是,农民起义军根据李自成的建议,开始以河南为中心,分兵向湖北、陕西、山西、安徽等地出击或逃亡。而张献忠在荥阳会议上领到的任务是与高迎祥部合作,共同进攻东方地区,即朝着安徽方向推进。
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有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明朝的中都凤阳。凤阳不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更是明朝的发源地。这里建有朱元璋父祖的陵墓,也就是说,所有明朝皇帝的老祖宗都安葬于此。对于明朝来说,凤阳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代表着明朝的根基和尊严。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由于农民起义军从未向这个方向移动过,凤阳周边缺乏足够数量和实力的明军来进行防御。而在农民起义军身后紧追不舍的明朝剿匪总督洪承畴负责的是"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唯独不包括安徽。
这意味着,当张献忠、高迎祥等部向安徽进军时,洪承畴根本来不及部署军队进行阻击。就算他想要调动凤阳周边的军队,也没有相应的权力。因此,这个方向成为了洪承畴大军围剿农民起义军的一个巨大漏洞。而这个漏洞恰好被农民起义军敏锐地察觉到并加以利用。
张献忠率领本部兵马迅速通过河南汝宁府,进入安徽,并直逼凤阳境内。凤阳的文武官员以及明军对张献忠大军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守城的官军大部分被歼灭,其余人纷纷投降,凤阳最终落入张献忠之手。
在凤阳这个地方,张献忠做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情。他竟然挖掘了老朱家的祖坟,将皇陵周围所有的树木全部砍伐殆尽,并放火焚烧了皇陵,甚至连当初朱元璋出家的寺庙也没有放过。此外,张献忠还公然打出了"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号。
之后,张献忠在退出凤阳后,与高迎祥分道扬镳,独自率领军队继续向东进攻。他们围困庐州和舒城,但都未能攻克。接着攻打桐城,攻陷庐江,屠杀巢、无为、潜山、太湖、宿松等城池,使得明朝的南直隶地区陷入了恐慌之中。
经过这场战役,张献忠在明朝政府眼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仅仅被视为众多"流贼"中的一员,而是与"闯王"高迎祥(名义上所有起义军的领导者)齐名的"巨寇"。】
*****
“哼!”朱元璋面色阴沉地发出一声冷哼,这是他在天幕上第二次听到张献忠攻下自己老家凤阳的消息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他已不再像上次那般声泪俱下地怒吼,但内心依旧极度不悦。然而,这段时间以来,他从这天幕之上所见到和听闻的噩耗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他几乎来不及发怒。
******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局势日益严峻;而北方边境,则有强大的后金政权虎视眈眈。此时,崇祯皇帝急需一位得力的将领来平定内乱。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内阁辅臣杨嗣昌,并委派其出京督师平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嗣昌是一个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的行动,对于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当崇祯皇帝决定委以重任时,杨嗣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然而,杨嗣昌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无比。农民起义军势力庞大,且分布广泛,难以一举消灭。此外,朝廷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军队战斗力不足、粮草供应困难等。但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积极筹划战略部署,准备与农民起义军展开一场决战。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对杨嗣昌寄予了厚望。他不仅赋予了杨嗣昌极高的权力,让其可以调动各地军队,还亲自写诗一首以鼓励他:“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在这首诗中,崇祯将杨嗣昌地位拔得很高,就如同汉朝的周亚夫一般,因此杨嗣昌得到了一个“盐梅上将”的美称。
崇祯皇帝朱由检,其文才之高,以往鲜有人提及。然而,事实却是他才华横溢,笔墨生花。只可惜,身为一国之君,他夙夜忧勤于政务,以至于其传世诗作寥寥无几,最为人所知者不过区区五首而已。而这其中竟有四首皆赠予那位从史记开始,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将军——秦良玉。
时光回溯至崇祯二年,彼时满清皇太极亲率剽悍勇猛的八旗兵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将北京城重重围困。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远在千里之外蜀地的秦良玉闻讯后,毫不犹豫地率领麾下精锐的白杆兵,日夜兼程,驰援京城。
终于,这支气势如虹的队伍抵达了北京城下。在永定门处,秦良玉所部与多尔兖统领的八旗军狭路相逢,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生死大战。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光剑影交错闪烁。秦良玉身先士卒,她手中长枪舞动如龙,所到之处敌人纷纷落马。白杆兵们亦个个奋勇杀敌,毫不退缩。经过数日艰苦卓绝的鏖战,最终,秦良玉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斗志,成功击溃了多尔兖所率的八旗军,解了京城之围。
崇祯皇帝专门为她写了这四首诗: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五首诗无论拿出那一首,就算放在唐诗三百首之中,也是出类拔粹的。女将军秦良玉凭这四首诗,就算三百年后仍然是名声远播,甚至还有后人专门在永定门修建了她的塑像。】
******
万历四十七年,已经是四十五岁的石柱土司秦良玉,静静地站在庭院里,仰望着天空。她那历经岁月沧桑的脸庞,此刻却泛起一丝羞涩的红晕。
天幕上,一首首称赞他的诗正缓缓飘下,如同一缕轻柔的风,轻轻拂过秦良玉的心弦。她聆听着每一个字,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深情与真挚。
“.......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诗句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一场美丽的梦境。秦良玉不禁沉醉其中,她那颗饱经风霜的心,竟也被这诗意所触动。
然而,当她意识到这诗是那位年仅十八岁的少年皇帝写给年近六十的自己时,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如果不是因为对方的身份和年龄,秦良玉几乎会误以为这是一封来自爱慕者的情书。但现在,她明白这只是一种遥远而美好的幻想。
尽管如此,秦良玉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感叹:这位年轻的皇帝,竟然有着如此细腻的心思和卓越的才情。他的诗作,让她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与关怀。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吧,能够跨越时空和身份的界限,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回到盛唐做武夫 重活一世,夺寿成仙 九天疯魔 老宅通古今,暴富轻松拿捏 穿越奥特:我在昭和过剧情 女明星们都来倒追我 小结巴回孤儿院,全员大佬宠着她 银行行长家的农村儿媳妇 孤岛漂流奇遇记 奥特盘点:从宇宙超新星开始 半个走仙 信仰枯竭?我亲自下界搞事! 王妃一胎五宝,姐妹穿古代造强国 重生后,掐掉恋爱脑姐要当女王 极速治愈:双修镇压道 起猛了,全网黑女星变奥运冠军了 铸命升途 四合院:开局成为韩春明姐夫 盗墓青铜门之双生 偶遇落魄女财阀?我老婆护夫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