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常从一个街头流落到另一个街头,白天在小酒馆或候车室里以廉价食品充饥,夜间便睡在公园长椅或随便哪家的大门洞里。
有一段时间,他还进了流浪汉收容所,掉进了被人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
希特勒在维也纳虽然囊中羞涩,却有非常充裕的空闲时间。
他除了逛公园、进剧院之外,经常光顾宫廷图书馆,阅读各种书籍。
他翻阅过荷马史诗、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但丁的《神曲》、斯蒂夫勒、易卜生和左拉的作品。
在德国作家中,他读过维兰德、赫尔德尔,歌德、席勒、荷尔德林、赫贝尔、苏德尔曼、霍普德曼等人的作品。
除了文学着作外,他还阅读了大量政治、宗教和军事书籍。
其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泛德协会主席恩斯特&iddot;哈泽写的宣扬大德意志主义的《德意志的世界政策》、法国贵族戈平写的鼓吹种族主义的《人种不平等论》、英国社会学家豪斯顿&iddot;张伯伦写的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十九世纪的基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写的反社会主义的《综合哲学体系》、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写的宣传战争不可避免的《人口论》、德国军事家克劳塞茨写的强调战争是万物之父的《战争论》。
在所有书籍中,他对那些宣传反犹主义的论着怀有特别兴趣。
他后来承认,他当时研究了能够得到的全部反犹主义文献,包括社会上私下流传的反犹小册子。
宣传反犹主义的杂志《东方天坛星》,希特勒是每期必读,甚至还专门拜访过该刊发行人兰茨,以表示自己的倾慕之情,致使兰茨后来能够夸口说希特勒是他的学生。
希特勒在维也纳生活的岁月,正是他世界观形成时期。
屈辱的流浪汉生活和大量的反犹书籍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在总结这一段生活时曾经说过:&ldo;当我刚刚踏进维也纳时,我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孩子。
而当我离开维也纳时,我已是一个彻底的反犹主义者,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死敌,我的思想是泛德意志的。&rdo;
1913年4月,24岁的希特勒失去了孤儿抚养费,又到了服兵役的年龄。
他虽然生为奥地利人,却看不起这个多民族的国家,经常以德意志人自居。
为了逃避在奥地利服兵役,他于当年5月离开维也纳,移居到德国巴伐利亚邦首府慕尼黑。
同在维也纳时一样,希特勒在慕尼黑没有固定工作,主要靠卖画为生。
上午,他在房间里作画;下午,穿上燕尾服出门,或去图书馆,或到咖啡店同人们闲谈。
慕尼黑的物价比维也纳低,他这段日子过得还悠闲自在。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很受鼓舞,从青年时代就郁积在心头的种种怨愤一扫而光,感到自己那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有了发泄机会。
8月3日,他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要求作为志愿者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超越时空的概念 抗战之神风传奇 财迷抗日记 官场:扶摇直上九万里 战犯改造所见闻 嫁给太监 曙光中的机器人 大顺威武 我的从军岁月 召唤使命 宠妃无度:战神王爷请温柔 卷入火星谋杀案 纽伦堡大审判 无限之最强GM 三国之武安天下 我为死囚写遗书 星空战纪 军旗下的誓言 至尊登王 淑女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