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固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却也同样不乏可悲可叹之时。其最令人扼腕之处,就是对罪恶的粉饰和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对不人道和非人性的麻木。祥林嫂的故事并非迟至鲁迅的时代才发生,阿q精神也早已有之,只不过没有人去发现。大家都熟视无睹,得过且过,非弄到山穷水尽而不肯觉悟。由是之故,悲剧才会一演再演,连雍正这样的&ldo;至尊天子&rdo;都难逃厄运。
的确,我们过去是太不重视个人的发展了。我们几乎从来没有要给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以足够自由的空间。我们只知道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却不知道如果没有每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群体长足的进步。结果,群体成了不健全的群体,个体则更无健全的人格可言。但,如果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健全的,我们还能保证&ldo;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do;吗?我们还能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新社会吗?要知道,在那个新社会里,&ldo;一切人的自由发展&rdo;是以&ldo;每个人的自由发展&rdo;为条件和前提的。
要有健全的人格,就要有健全的制度;而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也许,这便正是我们新一代新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后记】
写完《读城记》,再写《品人录》,似乎顺理成章。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那么,人物就是一幅展开的画,谁都可以鉴赏品评。但,正如读城的关键在于读,品人的关键也在于品。读,要读出品位;品,要品出滋味。总之,要能说出点名堂来。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历来就有品评人物的传统。孔子就曾品评过不少人,包括他的学生。孔子的品评,以精练准确见长,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比如&ldo;由也果&rdo;(子路果敢)、&ldo;赐也达&rdo;(子贡通达)、&ldo;求也艺&rdo;(冉有多才)、&ldo;雍也可使南面&rdo;(仲弓可以当领导)等等。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品评人物,在他那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这种智慧在魏晋时期就变成了美。魏晋是品评人物风气最甚的时代。一部《世说新语》,几乎就是一部古代的《品人录》。那时的批评家,多半以一种诗性的智慧来看待人物,因此痴迷沉醉,一往情深:&ldo;萧萧如松下风&rdo;,&ldo;轩轩如朝霞举&rdo;,&ldo;濯濯如春月柳&rdo;,&ldo;岩岩如孤松之独立&rdo;,&ldo;偎俄若玉山之将崩&rdo;。这种对优秀人物的倾心仰慕,乃是所谓魏晋风度中最感人的部分。
自然也不乏幽默睿智的。比如说见夏侯玄&ldo;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rdo;;见钟会,则&ldo;如观武库,但睹矛戟&rdo;。后来鲁迅先生比较陈独秀与胡适,便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生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说:&ldo;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lso;内皆武器,来者小心!&rso;但那门却开着的,里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捉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lso;内无武器,请勿疑虑。&rso;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rdo;这样的人物品评,谁说不是艺术,不是哲学?可惜,我们的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不开人物品评课,更没有这个专业。报纸和刊物,自然也只有文学批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批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于是就有这本《品人录》。
或许有人要问,你这本书,是历史家言,还是小说家言?我要说,既非历史家言,也非小说家言。因为每一史实,都有史料为据,没有一件事是我编的。而且所据之史,也多为正史,很少用野史的材料,以免唐突古人,因此不是小说家言。不过,史家重在记,本书则重在品。每一篇都是人物的品评,不是人物传记。对于人物的心理,亦多推测,因此又不是历史家言。总之,正如读城不是说城,品人也不是记人。对于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相信读者不会仅仅满足于记述和描写。
从城市中读出文化,从人物中品出思想,这就是我写《读城记》和《品人录》的初衷。
&ldo;片云心共远,永夜月同孤。&rdo;
(全书完)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十年之妖 恶女回头金不换 八零乖乖女[穿书] 燕归君知否 不死蝶 脑域边境 星际之完美契合 夜帝狂妃 修仙之圣母万人迷 重生之傻子是宝 无耻妻骗 死神出狱 少匪追夫:和尚,你还俗吗 三人荒野 梦里冰封 夜夜夜惊魂 刁蛮王妃上位史 黑客妈咪带我飞/萌妻在上 深情不及你 穿越之过好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