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学中,事实上也是存在着“敬”。经文中所说的“一心”和“不乱”所对应的就是“敬”。它是指把心神摄于某件事物,而不要四处弥散。
当然,经文中还说,“我们虔诚地宣扬佛法……”,当我们跪在佛像面前,顶礼膜拜,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这些举动都是和“敬”的精神相一致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消除心中纷乱之念的方便法门。真正的清净的自心是不需要靠这些权宜之计来平静的。
当我们端坐合十,专心观想一佛,虔心称念佛的名号,即可心见如来之像。此时,我们的身、言、心三业合一,就可以修得清净不乱心。这叫做“一行三昧”。换句话说,这和“敬”同样重要。
“敬”能使我们的心神清净,但是,这种心境只能维持在“持敬”之时。当我们离开打坐状态,不再颂念佛的名号,佛的影像也不见了。我们又回到了先前有种种妄心的状态。这不是彻底的静心。
真正拥有清净心的人,并不会刻意地去净化他们的身、言和思想活动,他们即使是混在俗世的尘埃中,也照样不会被污染。即使他们的思想整天都很活跃,心也不会有任何动摇,正如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算有成千上万个浪头打过,它也不会有丝毫移动。这才是到达了佛学的至境的人。我受了一位法师的教诲,把它记录在此。
察 情
“即使可能有百种姿势和剑位,但借以取胜的永远只有一种。”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明察敌情。
即使有成百上千种的剑术,包括各种各样身姿和剑位的选择,你所要考虑的只是对手的心态和动静。
纵然敌人有百种姿态,而你亦有百种姿态,都必须要明察敌情,这一点是惟一的。
因为这是一种秘传,所以不能在此明言,只能用隐语来说明。
“有”和“无”的韵律及
“有”和“无”的并存
在谈到“”时,一般会涉及两个术语:“有”和“无”。当事物显而易见时,称之为“有”;当事物隐而不见时,称之为“无”。这种隐、现的“有”和“无”就是“”,它们都包含在“手握利剑”之说中。
佛学中也常常会探讨“有”、“无”的含义。这儿,我们只是借用这些术语进行类似的分析。一般人通常只看见“有”,而看不到“无”。在“”中,我们则既看见了“有”,也看见了“无”。
“有”和“无”是并存的。有时就“有”而击,无时随“无”而打。不待“有”而击“无”,不待“无”而击“有”。所以说,“有”和“无”是并存的。
在老子的论述中,有“常有,常无”之说。“有”是永远存在的,“无”也是永远存在的。当“有”被“隐藏”时,就变成了“无”;当“无”被“显示”时,就成为了“有”。
例如,当一只鸭子浮在水面上时,它就“在”那儿,而当它潜到水下时,它就“不在”了。所以,即使我们认为有某件事物存在,一旦它被隐藏了起来,就变成了“无”。同样,虽然我们认为某件事物不存在,一旦它被揭示了出来,也就变成了“有”。因此,“有”和“无”只是表现为“显”、“隐”的不同,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说,“有”和“无”都是永远存在的。
在佛学中,有“本无,本有”之说。当一个人死去时,“有”就变成了“无”;当一个人出生时,“无”又变成了“有”。
“手握利剑”同样也有“有”“无”之说,这是一种秘传,称之为“”。当你把手藏起来时,则“有”随之隐;当你将手掌朝天时,则“无”随之现。
道理虽然如此,如果没有老师专门的传授讲解,上面的表述仍是很费解的。
如果存在的是“有”,就应见此“有”而打“有”;如果存在的是“无”,则应见此“无”而击“无”。这就是为什么说“有”是“有”,“无”也是“有”的原因。
“有”即为“无”,“无”即为“有”。“有”和“无”并不是两样东西。
如果不能明察战斗中的“有”和“无”,纵使你把百种剑技都用得完美无缺,还是不能取胜。不管是哪一流派的兵法,要想达到至上的境界,关键就在这一步。
关于“静止”的解释
水月附其影
如果你和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你就不会被敌人的剑击中。你可以在这个距离之外来考虑运用各种兵法策略。
大踏步迈进或悄悄地滑进这个距离,以接近敌人,被称做“水中之月”,这就好像是月亮把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一样。
在对决前,你应事先在心中考虑好这个“水中之月”的区域,然后才能和敌人交手。
静止之剑
“静止之剑”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佩剑时,你应该把它作为静止的剑来佩戴,此时,对于你而言,这个“静止之剑”中的“剑”的特征应该被写为和理解为“剑”,只要它还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无论置于左边还是右边,它的特征就还是“剑”。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紫眸皇后 [海贼同人] 间谍在伟大航路中成为五皇 炎黄与蚩尤 上海生死劫 少林门人在军营 重遇未知的自己 一种幸运,一种命运 三国路合订本 [足球同人] 伴你高飞 生命从明天开始 [娱乐圈同人] 蛇果 风逝幽幽莲 石油风云[美] 龙咒 行动改变生存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多次重生后我真千金誓死守护病娇 乱堞残阳 [励志]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说岳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