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禅宗与道家书评 > 第55章(第1页)

第55章(第1页)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如说:&ldo;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rdo;这便是说明先由养静入手,而到达虚灵不昧,至于精神合一,与天地同其绵密长存的境界,可以与天地同根往来,绵密恍惚而共其长久的妙用。他所谓的&ldo;谷神&rdo;,既不是如宗教性山谷中显赫的神灵,更不是后世道家指物传心,认为人身某一窍穴,或紧撮榖道,便是&ldo;谷神&rdo;的作用。所谓谷,是无法说明中,借用实物的形容辞。谷,便是深山幽谷,那种空调深远寂静的状态,但幽深的空谷,因为气流静止,虽纤尘扬动,便有回流专声的作用,俨然如有神在,因此老子借它来形容虚灵寂静的神境,同时具有不昧的功能,谓之&ldo;谷神&rdo;。所谓&ldo;玄牝&rdo;,也不全是后世道家所指的丹田妙窍,&ldo;玄牝&rdo;是从《易经》学系的思想而来。玄,是与元通用,牝,是古代做雌性代号的通用辞。凡这个世界上动物的生命,都从阴性雌性的空洞根源中孕育而生,所以人要修到长存不死的成果,由养静,养神而到达&ldo;谷神&rdo;的境界,便是绵绵若存,虚灵不昧的&ldo;玄牝&rdo;之门,也是生命的根源,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了。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如说:&ldo;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rdo;用以说明往来生死一气的作用。橐,是两头空空而可以装东西的袋子。龠,是古代的乐器,可以吹气通风的竹管。橐、龠,本来是两件事物,用来作为比方,后来也有解释它为通风吹火所用风箱口的传送片。这是说明呼吸往来与一气作用的现象,可以辅助养静养神,使精神合一的功用,所以他又说:&ldo;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rdo;营、卫,是古代医学用于气血的代名辞。魂、魄,也是古代道家用于精神的代名辞。他所说的&ldo;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rdo;!这便是说一个人,若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心志与气机往来专一,到达柔弱如婴儿的状况,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便可到达&ldo;天门开阖,能无雌乎&rdo;完全雄阳的境界,后世修炼神仙的丹道家,便称之为阳神。

(4)恍惚至精的道妙:由于养静、养神、养气的效果,最后便可以知道力与精神的真正作用,如说:&ldo;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rdo;他所说的精神与道,是一切众生都可以征信得到的;众甫,便是众生的古义,后来到庄子,才改称为众生。恍惚,不是昏迷或糊涂,恍惚是形容心神灵明静照的境界。窈冥,不是暗昧,窈冥是形容深远清冥的境界。这都是说明养静、养神、养气的成果,合于道成德就,涵容万类真实的情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这种境界,对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见到它的信验了。

(5)摄生养生的成果:至于摄生养生的成果,他首先提出婴儿的情况来作榜样,如说:&ldo;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囗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曰明。益生日(歹羊)。心使气日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rdo;这是用以说明修养成果的身心状况,永远犹如婴儿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谓的&ldo;返老还童&rdo;的根据,所以他又说:&ldo;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囗虎,入军不被甲兵,囗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rdo;这便是后世道家据为&ldo;长生不死&rdo;的根据。

此外,老子所论为政的德行,立身的品性,与处世的态度,都是根据这种高度修养的境界而出发,不必多述,到此为止。孔子所谓的&ldo;道&rdo;与&ldo;仁&rdo;,曾子所谓的&ldo;明德&rdo;与&ldo;止静&rdo;等工夫,子思所谓的&ldo;中庸&rdo;与&ldo;中和&rdo;,&ldo;虽然都从无为静养而出发,但是程度各有不同。可是这种高深的修养,得其好的成果,便有如老子所说神妙的境界,如果流弊偏向,便会走到杨朱为己,趋向个人自私主义,所以后来论者,以墨子、杨朱,都出于道家的一脉,也是很有道理的事;杨朱为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便是老子俭、窗之教的偏向;墨翟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便是老子仁慈之教精神的发挥。儒家重视师道,崇尚教化,也可谓等同老子&ldo;不敢为天下先&rdo;的作风。兵家阴谋奇计,源出于黄、老用柔、用弱的原理。纵横家的长短,钩距,捭阖,扰攘的作风,便是老子&ldo;前知取与有无&rdo;的余事。阴阳家与道家黄、老之术,本来便不分家。法家、名家的思想,都渊源于儒、道的支流,由于周代礼教文化的蜕变,进为刑名法治的学术,并非纯出道家。农家与黄、老的&ldo;道法自然&rdo;,本来就主旨相同,观念合一。至于&ldo;方士&rdo;们的思想,本来便以黄、老为宗主,更无话说。由此可知,我们要了解道家的学术,或黄、老或专以老子为代表学术思想所涉及的内容,确是&ldo;综罗百代,广博精微&rdo;,不能只从狭义的道家观念去研究,那就会有得不偿失的遗憾了。

7道教《清静经》

渊源于道家老子思想,纯粹从道教立场,发挥《道德经》修养的妙义,而不同于丹道家的修炼方术,颇有相当价值的,要算道教的《清静经》为最好。但《清静经》的著作,虽然号称为太上所说,实为晚唐时代的作品,而且章制体裁,极力仿效佛教的《心经》,名辞术语,也多探纳佛学的名相。我们如果不谈考据,只论内容,放弃时间与门户观念,那么,《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现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稳,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声声慕我  冰河降临  好事多磨  斗魂  软萌龙在线失忆  相夫  [综漫]从零开始的假酒生活  我对世界抱有恶意[快穿]  我欲穿花寻路  我的小朋友  回收账号重启中[无限流]  美人兮:废弃王妃  魔君你别太离谱[穿书]  前男友又在给我写信了  前任复活指南  末世重生后,大佬们排队宠着我  光明圣女想跳槽  小皇帝的农夫相公  未来之师厨  连哭都是我的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