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禅宗与道家书评 > 第32章(第1页)

第32章(第1页)

(二)孔子与隐士的思想

其次,如众所公认我们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心存君国的救世主义者,他要面对现实,反对逃避责任,但在他的一生里,却极力赞叹伯夷、叔齐和吴太伯等人的让位逃、隐,推崇他们的人格。他也讲到&ldo;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rdo;的处世方法,同时提出&ldo;宁武于,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rdo;的观感等等。这是说明孔子尽管自己具有人世救世的愿望,但对于隐士思想&ldo;贤者避世,其次避地&rdo;的作法,仍然非常赞同,甚至他有的处世方法,也不得不取与隐士思想雷同的态度。所以在他周游列国的时期,遭到晨门者、荷赘者的讥刺;碰到长沮、桀溺的批评;领会楚狂接舆的讽劝,他只有会心的叹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有在桀溺对他批评说:&ldo;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rdo;他曾莫可如何地加以按语,才有&ldo;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rdo;的感叹。后来大家便引用他说&ldo;鸟兽不可与同群&rdo;的一句话,认为是孔子骂隐士们逃世消极的丑陋判语,其实,他说这句话,并非如后世人所想象的那样丑陋与恶毒,他只是说出入各有志,彼此各行其是的感慨而已。因为鸟是飞的,兽是走的,所谓远走高飞的消极者,与积极人世者,彼此都可各行其是;表明他自己,决心走的是人世救世的路线。我们只要一读司马迁写《老庄申韩列传》中,由孔子对于老子的按语:&ldo;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给,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rdo;一段话,便可了解孔子所说&ldo;鸟兽不可与同群&rdo;的语意何在了。并且由此也可以明白他对于隐士思想的估价,和推崇老子为高隐代表者的表示。因此司马迁写在捉摸不定的老子传里,也就有了&ldo;老子,隐君子也&rdo;的结论。总之,孔子的思想,与秦、汉前后所号称的儒、道两家思想,他们在原始的本质上,对于&ldo;君子乘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囗以行&rdo;的立身处世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对于&ldo;蓬囗以行&rdo;的隐士们,和隐士思想,是具有&ldo;心向往之&rdo;的潜在情感的。

(三)隐土与历史政治的关系

讲到历史政治与隐士的关系,这在我们整个的历史系统里,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问题,只是大家都相沿因袭惯了,谈到历史,不是用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来读,便抱着疑信参半的态度来研究;可是无论属于哪种方式,对于历史政治上幕后隐士们的价值,都被忽略过去了。我在前面曾经强调说,隐士思想与隐士们,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但是自古以来,真正彻底的隐士,已经无法确实得知他们的事迹,只有被道家的人们,搜罗一部分,假托一部分,归入若隐若现的神仙传记里去了。我们现在提出与历史政治有关的人物,也只能算是&ldo;半隐士&rdo;的一样。所谓&ldo;半隐士&rdo;,就是说他们的生平,或者在前,或者在后,过的是隐士的生活,其余半截的生活,就出山人世,参与现实社会,和实际的政治有了牵连。关于&ldo;半隐士&rdo;与&ldo;隐士&rdo;,我们引用宋代诗人陆放翁的一首诗;做为恰当的说明、放翁的诗说:&ldo;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rdo;他认为真正的隐士,入山唯恐不深,避世唯恐不远;而被人知道出了名的隐士,已经辜负了自己当初逃隐的动机了,姑且不说别有用意的严子陵们,就是许由、巢父他们,被人发现了踪迹,有了&ldo;高尚其志&rdo;的&ldo;隐士&rdo;声名,也早就错到底了。这虽是陆放翁有所感而发的话,然而也足以代表&ldo;半隐士&rdo;们的一般感叹!至于历史政治有关的&ldo;半隐士&rdo;,例如伊尹、傅说、姜尚,以及间接有关的,鬼谷子、黄石公,与秦、汉以后的&ldo;半隐土&rdo;如张良、司马德操与诸葛亮。南北朝以后,列入道家人物的,如王猛、陶弘景,唐代的魏征,宋代的陈抟,元代的刘秉忠,明代的刘基、周颠,清代的范文程等等,都是其中的荦荦大者,为一般比较容易熟悉的人物。这便形成中国历史政治上特有的情形:凡在拨乱反正的阶段,或建国创业的时期,身为中国文化幕后的&ldo;隐士&rdo;们道家的人物,就见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们的精神,辅翼命世之主而创造新的时代和历史。到了治平的时期,便又默默无闻,把成果与责任,付之自命为儒生们的手里了。因此,我们要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及其兴衰成败,成学术思想的关键,几乎有一共通不易的定例:那便是凡当拨乱反正的时期,大多是道家人物与道家学术思想的功劳;到了天下太平,坐而论道,讲究修齐治平之学的时期,就成了儒家的天下了。&ldo;隐士&rdo;的道家人物们,对于过去中国历史政治具有这样举足轻重之势,除了&ldo;通古今之变&rdo;,如司马迁等少数人以外,一般人几乎不明实况,所以把真正道家的人物,与真正道家的学术思想,就一直蒙在冤枉的档卷中了。我们姑且举出正反面一、二种历史资料,以便有一新的认识,恕限于时间与篇幅,不能具体地详细讲明。

1历史上畏惧&ldo;隐士&rdo;思想的反面

周代:&ldo;太公望(姜尚,字子牙,因功被周室尊称为太公),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族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rdo;

这一历史故事,便是说明姜太公得封为齐君以后,要杀齐国的&ldo;半隐士&rdo;华士。他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请他三次又不出山,这便使&ldo;半隐士&rdo;出身的姜太公动了杀心了。因为姜太公是行家,他懂得&ldo;半隐士&rdo;的利害,又加上他初到齐国,旧有的地方势力,还没有投诚,他决不容许这种不合作的作风养成。所以周公吃惊地问他,你何以随便就要处决一个&ldo;高士&rdo;呢?他就说出他的意见,认为假使像华土这种人,还要褒扬他,那么,我还要做齐国什么人的君王呢?这真是痛痛快快地说明统治者的苦经,同时,也由此可以了解上古对&ldo;隐士&rdo;思想的重要性。

其次:在战国末期,齐国派使臣到赵国去,赵国的女主赵威后,在接见齐国大使的时候,还没有谈到正题,赵威后便问了几个有关齐国政治的问题,最后,便说:&ldo;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rdo;?这个外交史上的故事,正和姜太公要杀华士的说法,是同样的观念,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权者对于&ldo;半隐士&rdo;的畏惧,和惧怕侠义道的情形,是同样的心理。其实,齐国的&ldo;半隐士&rdo;于陵子仲,已经大非姜太公时代的华士可比,赵威后挑拨齐国大使,也许正是惧怕这个&ldo;半隐士&rdo;于陵子仲的才能,对于齐国与赵国之间的外交政治上,是一个有暗中左右力量的可怕人物,所以他在急于去掉故国贤人的心理意识上,便冲口说出这种政治心理作战的话来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欲穿花寻路  软萌龙在线失忆  魔君你别太离谱[穿书]  小皇帝的农夫相公  好事多磨  美人兮:废弃王妃  回收账号重启中[无限流]  未来之师厨  声声慕我  [综漫]从零开始的假酒生活  冰河降临  连哭都是我的错  斗魂  前任复活指南  前男友又在给我写信了  我的小朋友  相夫  我对世界抱有恶意[快穿]  光明圣女想跳槽  末世重生后,大佬们排队宠着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