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释迦的一拈花,迦叶的微笑开始,把释迦过去所有说法传心庄严肃穆的压力,一扫而空。犹如使人行遍千山万水,去找一个归宿,经历苍茫无涯的途程,最后到了&ldo;山重水复疑无路&rdo;之处,忽然冲破一层薄如轻纱的迷雾,眼前一片平坦,草长驾飞,鸟啼花笑,无限生机,都来心头眼底,此时找到了身心性命的生命真实面目,别有会心,付之嫣然一笑。正如玄类大师所说的:&ldo;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do;的滋味,迥非局外人可得想象而知,这真是涅槃妙心,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决非意识思议可及。到了中国以后,从达摩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在片言指示之下,便使二祖慧可得到安心法门之后,经百余年间,五传而到六祖慧能,开展盛唐禅宗的规模,此后排宗的教法,如马祖道一禅师等人以次,大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作略;或扬眉瞬目,或一棒一喝,或竖一指,或吹布毛,或见桃花而悟道,或间钟声而彻悟,大多都在平常日用之间,最平实的生活机趣里面,而彻悟到最奇特幽玄的妙谛,所谓言下顿悟,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的法门,就如此简便而已。
然而禅宗号称为佛法的中心,它教外别传的法门,既是如此的简便,那么,释迦一生的言教,以及印度与中国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们的穷研&ldo;教、理、行、果&rdo;,以求&ldo;信、解、行、证&rdo;,而达到&ldo;闻、思、修、慧&rdo;的持戒、修定、证慧等学的努力,难道都是白费?都是骗人的玩意吗?其实不然,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只是对全般教理求得实证的教授法而言,并非在所有的教理以外,另有一个秘密心印的传授。无论是佛法与佛学范围以内的教理,或为教理以外的别传,它的真正目的,都在求证身心性命的根元。所谓心性本自圆成具足的涅槃之果,凡教理上说心,说性,号称真如、与如来藏性等等的名辞,都是指此而言而已。换言之,佛法所谓涅槃妙心的心,并非是指这个人我意识思维分别作用的心,它所谓心,所谓性,都是指宇宙同根,万物一体的真如全体的妙心,古人讲说佛理,与翻译佛学的时候,因为文字辞汇不敷应用,往往把它所指宇宙万有人我同体的中心,便用这个通常的心字来作代表;但把意识思维分别作用的心理的心、也用这个心字来作代表,所以便使后世研究佛学的人,认为这个思维意识的心,便是佛说的涅槃妙心的内涵,那就大有出入了。可是这个思维意识的心,当然也不外是宇宙万有,心物一如的真如妙心的一种机用,那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禅宗流传到晚唐、五代、宋元之间,法久弊生,渐渐紊乱,便有许多人把它和意识思维的作用,混淆不清,视为即此心理意识的心,就是禅宗所指的心地法门了。其中最大的变化,约有两路发展:(1)形成宋、元以后参禅的禅宗风气:使原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重新与小乘样观,以及采取禅那思维修为主的禅定合一,认为求证到心境专一,一心不乱的止静寂定的境界,便是禅宗的入手工夫,由此而产生禅宗的教法,以禅定静坐为主的&ldo;参话头&rdo;、&ldo;作工夫&rdo;,或以默照(沉默)澄心等,便是禅的道理。(2)演变成儒学佛化的宋代理学:由心性本自具足圆成的理论,了解离尘出世游于方之外者,与人世利生,实行大乘菩萨济世之道,而此心性本然,都自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于是儒、佛学理辗转交融,偏向人世,形成宋儒理学的门庭,现在我们就此禅宗在宋、元以后两路发展的大势,稍作说明。
2宋元以后注重参样的排风
参话头方法的兴起及其功用:中国的排宗,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始方法,经盛唐到五代之间,五宗宗派兴盛以来,再变为应机施教,在目前平实的一机一境上,指物传心的教授法以后,到了宋末元初之间,流弊所及,大多数便执着身心现前的境界,当作禅机,落于案臼,不知如夹山禅师所说:&ldo;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rdo;的警语。因此,明眼宗师,如:大慧宗果、高峰原妙、中峰明本禅师等人,一再转变方法,便以提倡&ldo;参话头&rdo;的法门,作为禅宗的教授方法。从此经元、明、清以来,一提到禅宗的修法,因袭相沿,成为习惯,大多都以&ldo;参话头&rdo;、&ldo;起疑情&rdo;、&ldo;透三关&rdo;之说,为禅宗的不二法门,遂使禅宗在修为的流弊上,走向默照(沉思静默)、止静的境界,成为唯一的方法。古人所谓:&ldo;试扣禅关,遍参丛席,误了几多年少!&rdo;&ldo;积雪为粮,磨砖做镜、多少到头空老!&rdo;&ldo;谁识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rdo;便是这个流弊所生的结果,现在就&ldo;参话头&rdo;等方法上,作概略的介绍与简论,以便大家明白后世禅宗演变成今天没落局面的原因:
(1)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ldo;话头&rdo;,用现代语的名辞来说,等于是&ldo;问题&rdo;或&ldo;疑问&rdo;等综合观念的涵意。但它和&ldo;问题&rdo;或&ldo;疑问&rdo;一辞,又有不同的性质,因为我们内心发生某一个问题时,就会运用脑神经的功能,可以漫无限止的去思维、观察、审辨、联想、推测、分析,一直到直认为已得答案,自认为得到满足;或者根本无法解决,保留它,或转入另一思想范围,变成另一情绪一一喜、怒、哀、乐的情况&ldo;话头&rdo;,不是这样的,话头是一问题,但在话头上加一参字,叫做&ldo;参话头&ldo;,那便和普通有怀疑的问题,有不同的作用了。&ldo;话头&rdo;,当然是一个问题,古人叫它作话头,因为古人把意识思想的思维作用,与言语的关系,不分内外,都做为是一句话来看。例如现代江南一带流行的言语,如上海土话,要问人&ldo;你有什么问题?&rdo;或&ldo;你有什么事?&rdo;便说&ldo;有啥话头?&rdo;所以当任何一个思维意识起了作用的时候,便是一句话的开始。但是任何一句话,一个思维初动之时的动机,它从哪里来?过后又到哪里去?这种动念思维,和有问题本身的来源和去处,便是一个大问题。要找这个动念思维有问题本身的开端,便是&ldo;话头&rdo;,它是一句话,一个问题的开端,&ldo;参话头&rdo;也就是参究这句话的来源和根源的方法,所谓参,包括有研究、揣摩、体会、观察、观照、静虑等等的综合作用。中国古人首先提出这个&ldo;参&rdo;字的用功方法的,是东汉的魏伯阳,他在修道与明自觉悟道的原理上,便提出&ldo;参&rdo;的一字方法。唐、宋以后的禅宗,是否是借用它的,或是偶合,因为资料的不足,不敢武断而定。禅宗既有参究一法的形成,到了明、清以后的排宗,变本加厉,往往把&ldo;参话头&rdo;,叫做&ldo;看话头&rdo;,偏向于观照、静观的方法,变为观心与看顾念头的作用了
(2)看念头:如果研究禅宗修持实证的方法,也就是普通所谓禅宗的作工夫,以及研究佛教各宗的实际修持方法,如天台宗的止观、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观想等等。那么,对于&ldo;念头&rdo;和&ldo;看念头&rdo;这个名辞,与念头的涵义与作用,应该有所了解。&ldo;念头&rdo;,便是指心理思维意识的活动,以及情绪与生理习惯感觉的作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概都叫它为&ldo;念头&rdo;。例如清末流行吸食鸦片烟的坏风气,在浙东一带,对有吸食鸦片烟有&ldo;瘾&rdo;的人,在它&ldo;瘾&rdo;发的时候,便说他是&ldo;念头&rdo;来了。人生的念头,仔细分类起来,太多了,在情绪上的喜、怒、哀、乐,以及佛学所说心理上基本的三种劣根;贪、嗔、痴,(杀、盗、淫)乃至如小乘《俱舍论》宗所分析的八十八个结使,与大乘唯识宗所说的五十三个心所,和八个识所包括的范围等等,一言以蔽之,统名之为&ldo;念头&rdo;。明、清以后禅宗的&ldo;看顾念头&rdo;,或简称为&ldo;看念头&rdo;的方法,便是观心的作用,我们在前面已经大略讲过,把规心起伏作用的方法,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段公式的说明,所以不必重复讨论_此外,用&ldo;参话头&rdo;、&ldo;照顾话头&rdo;、&ldo;看话头&rdo;的方法等来参禅,那便是修习止观法门一样,先以调身(调整生理)、调息(调整呼吸)等有为的修法做前趋,然后达到澄心静虑,初步使心志专一不乱的境界,属于止观的现行以前的止念范围,依此次第,循序上进,便是禅定所属四禅八定的历程,也在前面已经讲过,不必再说。由于制心一处,求得静止专一的境界,再起观照,审察心念的往来迹象,或者探究&ldo;话头&rdo;的答案,这便属于观行的范围,同于三止三观的修法,大体相同,稍有目的的差异而已。至于密宗的观想,与中国固有汉、魏以前道家炼神的修法,所谓&ldo;精义人神&rdo;、与&ldo;精思人神&rdo;的功用与方法,除了目的上的差异,与方式上的不同以外,大致并无两样,所以后来道家与道教的符咒,有许多便和密咒相同。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光明圣女想跳槽 魔君你别太离谱[穿书] 好事多磨 连哭都是我的错 冰河降临 我对世界抱有恶意[快穿] [综漫]从零开始的假酒生活 斗魂 我欲穿花寻路 回收账号重启中[无限流] 软萌龙在线失忆 末世重生后,大佬们排队宠着我 我的小朋友 前男友又在给我写信了 小皇帝的农夫相公 前任复活指南 未来之师厨 相夫 美人兮:废弃王妃 声声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