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电机的铜线绕组,你知道要用多少标号的铜线?要绕几匝吗?
还有电流强度,电磁强弱,因定子高速转动切割磁场所产生的高温是不是在容许的范围内?会不会引起退磁现象?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计算来实现。
张志东团队,一开始是学习,买来各种品牌的先进电机拆解学习,他们首先得明白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其实电机的原理很简单,有初中文化的都知道,但要想做好做精就非常难。
他们买来了各种优秀电机,就有了一个参考与追赶的对象,有了参照物,就有机会超越。
刚才就说过,因为要进行各种计算,要真正弄懂,这个学习的时间非常长,前面两个多月,各个项目组都在深度学习。
也就这几天,才真正开始图纸设计,这个时间也会非常长,因为他们要购买各种材料做实验,才能计算出最适合的材料用量与零部件规格。
刚好这段时间,王勇夫妇都没管他们,他们没有上头的压力,各个项目组都在按步就班的开展研发工作。
其他两个项目组人数较多,学习与研发工作开展得要快上许多,只有苗伟团队因为人数太少,还在学习,而且他们的计算任务更多更复杂,短期内别想从坑里爬上来。
还有宋庆伟领导的团队比较特别,他们没有学习借鉴的对象,一切只能靠自己。
从一张白纸上挥毫泼墨,要画出一副传世作品来非常难,在科研行业,走在行业前头搞创新发明也最难。
这两种的难度基本上是一个水平。
宋庆伟团队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远不是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
就以智能输送车为例,它由电机驱动,以蓄电池作能源,又要有精准的起动与刹车功能,这种难度等级,和一辆智能无人电动车底盘已经没什么区别。
说起来很容易,你怎么实现精准驱动?使用伺服电机,用脉冲信号精准控制,这是一个办法,这个可以和张志东团队合作研发伺服电机。
但是仅有电机还不行,还要有减速装置,因为电机的转速太快了,做不到细微移动的能力。
减速装置很容易吗?中国都还没有一台合用的变速器呢!这又是一个大难题。
还有高效的刹车系统,这也是汽车领域的一个大难题。
这还只是机械方面,几个明显的难题,在路径识别上面又出现了问题。
刚开始设想的是在地上埋铁钉,但是一计算,发现不行,做不到精准控制,那要埋整块钢板才行。
必须另寻他法。
要重新找一种方法很难,最后经过了几十个工程师花了近十天的时间,才想出了用虚拟地图加埋铁钉的办法。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医妻三嫁 罪恶调查局 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 告白送错情书之后 合约夫夫 惹爱篮板王 炮灰雄虫靠绿茶追妻[虫族] 全校都在围观我们谈恋爱 上瘾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试爱成瘾:冷酷少主独宠我 尘泽洪荒 无法抵达的南亭山 鲤·因爱之名 深度试婚 非诉女王 弦之映 嫁给豪门秦先生 反派要抱抱[快穿] 女配的七零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