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石油风云pdf > 第85部分(第1页)

第85部分(第1页)

的安全。麦克米伦称中东石油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赐财富”,他敦促两国政府合作来取得这个地区的长期和平和繁荣——他说,类似它们在战时曾经有过的那种“共同处理的方式”。

百慕大会议确实弥补了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分裂。艾森豪威尔和麦克米伦都答应互相“自由地”进行私人通信,每星期一封。这两个国家毕竟在中东有共同的目标。

但是正如苏伊士危机已经戏剧性地表现过的那样,在未来的岁月里,正是美国的权力而不是英国的权力将取得支配的地位。

1970年,苏伊士危机之后十四年,英国保守党赢得了大选,爱德华。希思成为首相。他在唐宁街10号为艾登,如今是阿冯勋爵,举行了一次晚宴。苏伊士危机期间,希思曾是艾登党内的组织秘书。对艾登来说,他回来作为唐宁街10号的上宾,这个夜晚充满着美好的柔情感伤。希思作了一个机智诙谐和温和动人的演讲,艾登起身即席致答词。他特别为英国人民祈祷上帝——愿他们也许会在北海底下发现“一个油湖”。那正是他们在1970年刚开始要干的事,虽然他们未能及时从中得益来防止爱德华。希思有朝一日又遭到一个能源危机而下台。如果英国人在1956年早知道或者甚至猜测到有这样一个油湖存在,那么那一年的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啦。

25、大象

按石油工业的说法,一片广大的油田被称为一只“大象”。到了五十年代初,在中东发现的大象的数目迅速地在增加。1953年,地质学家埃弗里特。德戈利尔写信给一位朋友、伊拉克石油公司的主要地质专家韦林斯,他的公司刚刚连续三个月发现了三只大象。德戈利尔说,“中东正在迅速地进入一种状况,而这种状况在美国则是自石油工业早期以来几乎总是长期不变的,即现在问题所在是市场而不是生产。”他还说,他的公司——德戈利尔和麦克诺顿公司——是当今的主要石油工程公司,正在完成一项秘密研究,为沙特阿拉伯政府调查它的贮藏。1943年德戈利尔按照哈罗德。伊基斯的吩咐曾初次前往沙特阿拉伯,自那年以来,对那个国家的石油贮藏情况了解得很多。德戈利尔知道在这新的一次调查研究中,据报发现的贮藏量远远超过他在十年以前所作出的初步估计。他对韦林斯说,尽管调查结果不致出现“完全像天文的数字,但是其数量之大,可以说把数字再增加十亿桶,对可取得的石油总额来说,也算不了一回事。”

石油工业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多十亿桶或少十亿桶不再有什么大区别。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支配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是异常迅速的增产这个活力因素,它汹涌澎湃,活像一股强大和有点可怖的海面下的逆流,以似乎不可抗拒的力量把石油工业中每一个人推向前进。消费增长的步伐要是在战后初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消费在迅速增长,而石油的生产甚至增长得更快。

自由世界的原油生产的增长是巨大的;从1948年每天八百七十万桶增至1972年的每天四千二百万桶。美国的生产从每天五百五十万桶增至九百五十万桶,同时世界总产量中的美国份额从64%跌到22%。这个百分比下跌的原因是,石油生产惊人地向中东转移,那里日产量从一百十万桶增至一千八百二十万桶——增加了1500%!

更激动人心的是,在已经证实的石油贮藏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就是说,人们现在稍有把握地能够知道某一个具体的油田中的石油储量以及可以更为经济地开采出来的生产量。在非共产党的世界里,已经证实的世界石油贮藏量从1948年的六百二十亿桶增至1972年的五千三百四十亿桶,几乎增加了九倍。美国的贮藏量则从1948年的两百十亿桶增长到1972年的三百八十亿桶,但是它在统计意义上是缩小了,因为从占世界总贮藏量的34%降至仅占7 %。虽然主要增长发生在非洲,但是迄今为止,增长中的大得惊人的部分还是在新的重心——中东——那里的贮藏量已从两百八十亿桶增至三千六百七十亿桶。在1948到1972年期间,增加到自由世界贮藏量中去的每十桶里,有七桶以上是在中东。这些巨大的数字所意味的事实是,一方面世界在快速消耗石油,另一方面新的贮藏量的增加却还要快。1950年,石油工业估计按照目前已经证实的储藏量和目前的生产率来看,世界上的石油足够用十九年。到了1972年,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快速增长、消耗的猛增以及一窝蜂的高速生产之后,世界石油贮藏的寿命估计是三十五年。

中东“大象”的一股劲儿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角色要使劲地加入这个游戏以及造成剧烈的市场竞争——一场永无休止的以削价作为最后杀手铜的战斗。对那些石油公司来说,这种削价是必要的商业决策。但是削价经证明犹似把极其容易燃烧的火种投入石油生产国的民族主义柴堆上去——由于纳赛尔在苏伊士运河上获胜,这堆柴在中东已经在燃烧了。

战后的石油秩序依靠两个基础。一个是由四十年代的巨大石油交易所组成,从而建立了在中东经营的那些石油公司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协议性的安排为了石油储藏量的迅速发展动员了必要的资源,把生产同贮藏量的规模所要求的炼油和市场系统连结在一起,以及发展和保证了必要的大得多的需求。第二个基础是由各公司同石油生产国政府之间的特许开采权和合同的关系所组成,这种关系的中心是得来不易的“50%对50%”分配利润的协定。所希望的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将建立起相对的稳定。

石油大公司和石油消费国的政府由于怕可能会出现与希望相反的情况,都不愿从“50%对50%”的原则上退却。正如1954年后期英国内阁的中东石油委员会说的,“为建立石油公司同中东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伙关系,已经取得了一个合理的基础……中东各国政府方面如有任何超出界限的侵占……将严重地损害我们的石油供应系统。”但是对产油国的政府来说,这完全是另一码事。如果他们可以做到的话,为什么不把税收提高呢?只要他们并不是不可挽回地离间各公司、离间华盛顿和伦敦的话。

当然,伊朗国王是这样想的。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他不用担心他究竟是一只小鼠呢还是一个男子汉,这种日子已经过去了。他早已私下宣告说,“伊朗命里注定要成为一个大国。”为了满足他的野心和胃口,他要得到更多的石油收入。他又要实行在石油上取得更大的独立性的政策,从而削减和限制各公司组成的财团的权力,这个权力曾是他同摩萨台进行屈辱性的斗争的一个成果。但是他付不起推翻伊朗的基本对外关系和安稳局面的代价。他需要一个对话者。但是这样一个人士不可能来自大石油公司,也不可能来自美国主要的独立经营的石油公司,因为它们都已加入了这个财团。那还有谁呢?

一个欧洲人,一个有他自己的石油事务的意大利人恩里科。马太。

一个新的拿破仑主要大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大官僚公司,而这些公司规模太庞大、太复杂、太稳固了,反映不出任何个人的形象,恩里科。马太便决意要创立一个新的大公司——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AGIP),这家公司大体上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铸造的。他是一个自吹自擂的大胆冒险者,一个雇佣兵,拿破仑式事业家的返祖型人物。五短身材、鹰鼻鹞眼的马太看起来像一个热诚的但是很世俗的十六世纪耶稣会会士。他双眼黑色阴沉,弓形眉毛高挂在额上,稀疏的头发往后直梳。他生性固执,头脑灵巧,善于操纵和猜疑成性。他具有善于即兴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赌博、冒险的习性,加上对他的基本目标的坚定不移的追求,那就是为意大利、为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以及为恩里科。马太自己在天下争得一席地位。

马太是北意大利一个警察的难以驾驭的儿子,他十四岁就不上学而去一家家具厂工作。到了三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在米兰自己经营一个化学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米兰成为一个党派(天主教民主党)的领袖。战争结束,由于他具有管理和从政的本领,他受托去经营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意大利的残余机构。在那时候,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将近二十年。意大利仿效二十年代的法国,开始创立一个国营炼油公司——全国第———来同国际上的石油公司竞争。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意大利获得的市场份额可与埃索公司和壳牌公司相比拟。但是在意大利境外,它一点也算不上。精力饱满和怀着熟练的意大利风格的政治手腕的马太着手把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转变为一个比以前大得多的企业。然而没有现金这件事难以办成,战后的意大利是一个现金奇缺的国家。需要的钱后来在北部意大利的波河流域找到了,那里发现和发展了相当大的天然气储藏,可以创造很高的收益来资助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国内发展生产和在海外大展宏图。

1953年,马太采取了一个重要步骤来实现他的雄心壮志,那时候各个国营碳氢化合物公司合并成一个实体——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ENI )——一个广泛扩展的联合大企业,共有三十六个附属企业,从原油、油轮、加油站到房地产、旅馆、收费公路和肥皂厂等都有。虽然原意是要对这个联合企业施加政府的影响,但是各个经营公司如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国民天然气管道公司和若干其他公司将作为商业实体而不同程度地自主经营。可是,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的董事长,碰巧还有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和所有其他经营公司的常务董事或总经理都是恩里科。马太一个人。1954年美国驻罗马的大使馆带着奇怪的口吻报告说,“在意大利的经济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意大利政府所有的实体“发觉它本身处在独特的地位:财政上有偿付力、领导得力和只向其领袖一人负责”。报告继续写道,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的前途将深刻地由“恩里科。马太身上表现出的无限雄心”来形成。

马太本人成了受人欢迎的英雄,是意大利一个最显著的人物。他体现了战后意大利的远大理想:反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复兴和重建,以不具有旧时代关系网的“新人”出现。他还向国人许诺意大利要拥有自己可靠的石油来源。意大利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不仅深刻地意识到它的资源短缺,也为它的许多苦难包括军事上的失败而自怨自艾。现在有了恩里科。马太,这些问题、至少是能源领域里的问题将可以得到解决。他唤起国民的自豪感,知道怎样去激发公众的理想。沿着国内的公路和高速公路,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建造了许多汽车加油站,这些加油站比国际上一些竞争者所建造的更大、更美观也更方便,有些加油站还附设饭店。

据说马太很快就成了意大利最有权势的人物。意大利碳化氢公司拥有《今日报》,向从右翼到极左的几家报纸发津贴并资助天主教民主党和其他党派的政治家。马太并不太喜欢政治家,但是在必要时他要利用他们。他会抱怨说,“与政府打交道犹似吮什。”马太说话简明,可是平凡粗犷,同意大利政界人物的雄辩辞令相比大为逊色。然而他有吸引力、很迷人和有说服力,加上强烈的激情和诚恳,支撑这一切的后盾是有推动力的、火山似的和不可抗拒的精力。许多年以后,他的一个助理回忆道,“任何与他共事的人为了他都会赴汤蹈火,尽管你无法真正解释是什么缘故。”

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在逐渐成长,看来也是如此,因此马太对自己的意识也在增长,不过这对他有时也造成不利。有一次马太到伦敦赴约,他要与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常务董事约翰。劳登共进午餐。这是老的与新的、已经有建树的与刚成为新贵的一次会见。劳登的父亲雨果曾经是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到了本世纪中叶,他的高大、贵族式的儿子不仅是国际石油业界杰出的公司领导人,而且也是它的重要的外交人士。他本人又是一个对人物品格的精明的判断者。在这样一个场合,马太表示非常需要壳牌公司不那么愿意给的东西。这就是这次午餐约会的原因。劳登后来回忆道,“马太是一个十分难对付的人物。他也是一个非常自负和爱虚荣的人。”至少这是劳登和他的壳牌石油公司的同事对马太的看法。所以在开始进餐时,劳登(表面上显出不知道)问马太他怎么会进入石油业的。马太看到一家大公司如此地看重他无疑感到非常得意,因而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他一生的故事来,直到午餐结束。劳登说,“最后我们在吃甜点时,他就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不能答应他,这样就结束了整个谈话。”可是,这不是最后的一次,劳登还会听到他的话的。马太最艰苦的一次战斗马太高于一切的目的是保证意大利碳化氢公司和意大利拥有自己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不倚靠“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公司。他想要在中东原油的租借中占一个份额。他大声地不断攻击“卡特尔”,这是他对那些大公司的称呼,他也把创造出“七姊妹”这个名词的功劳归于自己,借此嘲笑那些大公司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多头联合。“七姊妹”包括阿拉伯一美国石油公司的四个合伙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埃克森)、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莫比尔)、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切夫隆)和得克萨斯石油公司——加上海湾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它们在科威特是连结在一起的(1954年,英伊石油公司由于采取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那家附属公司的名称,而重新定名为现在的英国石油公司)。实际上,还有第八个姊妹——法国国家石油公司,它同“七姊妹”一起加入了伊朗财团并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以及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一起加入了伊拉克石油公司。但是由于法国国家石油公司不适合归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标题之下,马太随手把它的名字划掉了。马太非常怨恨这个大公司组成的排外性俱乐部,原因并不是它的存在,而是他自己不在其中。

马太当然想取得会员资格。他认为摩萨台实行国有化以后,由于他在大公司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上认真地予以响应和合作,他在大公司和英美政府在摩萨台倒台后形成的伊朗财团中已经赢得了一个地位。法国人由于是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成员,接到邀请加入这个新的伊朗财团。九家美国的独立经营的公司由于美国反托拉斯的关系,也被硬塞了进去,虽然它们大多没有国外利益可言,也没有必要在伊朗生产石油。但是,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和严重地倚赖中东的意大利被排挤在外。马太为之大怒。他要求找机会挤进去——也是为了报复。

当1956年苏伊士危机发生时他找到了这两种机会,那次危机迫使已经巩固起来的一些石油公司采取守势,也清楚地表明英国的势力在中东后退的程度。那就意味着有了一个真空,马太就跨步前去填补这个真空。他使用他自己想出来的反殖民主义辞令并抨击“帝国主义”,在这方面他同石油出口国的民族主义热是不相上下的。

?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紫眸皇后  重遇未知的自己  生命从明天开始  龙咒  [海贼同人] 间谍在伟大航路中成为五皇  风逝幽幽莲  士兵  行动改变生存  说岳后传  乱堞残阳  三国路合订本  上海生死劫  [励志]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娱乐圈同人] 蛇果  [足球同人] 伴你高飞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多次重生后我真千金誓死守护病娇  少林门人在军营  炎黄与蚩尤  一种幸运,一种命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