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后世儒者只在分量上比较,所以陷入功利的泥潭之中。如果剔除比较分量的心,各人尽己之力与精神,只在此心纯是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知足,个个功成,如此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无不具足。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理解圣学,不懂得从自心的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还要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掌握自己不会做的,一味好高骛远。不知自己的心地宛如桀、纣,动不动就要做尧、舜的功业,如此怎么行得通?终年劳碌奔波,直至老死,也不知到底成就了什么,真可悲啊!&rdo;
这段话使人振聋发聩。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和王阳明的这位弟子一样,特别重视外在的东西,比如名利。很多人都在拼命追名逐利,原因很简单:我们把名利看成了&ldo;善&rdo;,如此一来,我们就和它们产生了对立,而它们自然地会牵绊着我们。如果侥幸得到,那最好不过;如果得不到,我们会牵肠挂肚。一个情绪总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功名利禄,本是外在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来获得它们,倒不如像王阳明的指示一样: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第六章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我们已经知道,王阳明能有惊骇天地的龙场悟道,全因为他对朱熹式&ldo;格物致知&rdo;的怀疑。&ldo;龙场悟道&rdo;实际上是王阳明对朱熹式&ldo;格物致知&rdo;的重新解析,由此捕获了&ldo;心即理&rdo;的心学法则。谈心学法则&ldo;心即理&rdo;之前,就必须了解朱熹式的&ldo;格物致知&rdo;和王阳明心学的&ldo;格物致知&rdo;的区别。
如果把一只烤鸭端到朱熹和王阳明面前,二人的反应会截然不同。
朱熹会认真地盯着烤鸭看一会儿,当他看了许久后也搞不懂鸭子是如何成为烤鸭后,他会叫来烤鸭师向他请教。他请教的问题很多,比如几岁的鸭子最适合烤、烤鸭子之前有什么仪式、都放哪些调料、烤多久,等等。不过如你所知,饮食业特色菜的秘方是不外传的,所以朱熹从烤鸭师那里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于是,他连香喷喷的鸭子也不吃了,转身去了书店,买了几十本关于烤鸭的书籍,回家日夜苦读。最终,他可能学会了烤鸭,也可能没有学会。如果他学会了制作烤鸭,就会把烤鸭的制作流程当成知识传授给后人。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会从鸭子成为烤鸭中得出一个天理来。这个天理可能是:活生生的鸭子一点都不好吃,但经过专业的烘烤后,就成了美味。所以,人生在世都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天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们上面论述的整个过程就是朱熹的&ldo;格物致知&rdo;。&ldo;格&rdo;是探究的意思,&ldo;物&rdo;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在烤鸭的例子中,则是烤鸭。&ldo;致&rdo;是求得、获得的意思,&ldo;知&rdo;是知识,用烤鸭这个例子来解释朱熹的&ldo;格物致知&rdo;就是,朱熹用两种探究方法(一是实践,问烤鸭师;二是书本,买《烤鸭大全集》)来探究烤鸭,最后获得了烤鸭的知识。注意,这还不算完,这个&ldo;知识&rdo;不仅是常识,它还必须上升到天理层次。正如我们刚刚说的,朱熹通过探究烤鸭的知识,从而得出一个人生哲理。
当王阳明面对那盘烤鸭时,他可能会有两个反应。第一,他抄起筷子就吃;第二,他会在朱熹走后,看着鸭子说,请你不要见怪,如果你是活的,我是绝对不会吃的。但你现在是死的,而且你的命运就是被人扔到烤炉里烤,最后端到饭桌上被人吃掉的。所以,我吃你是心安理得的。至于你是怎么被烤出来的,我不想知道,我又不是烤鸭师,干吗要知道这些,我只需要知道吃你没有错就是了。这段话就是王阳明的&ldo;格物致知&rdo;。&ldo;格&rdo;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意识到一件事时,就要存一种好的想法,用当时的理学大师湛若水的说法就是:格物就是正念头。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念头好,就要维持。
王阳明意识到吃鸭子这件事时,只是说鸭子被我吃,是天经地义,是天理。所以他继续保持这种意识,进而&ldo;致知&rdo;。&ldo;致&rdo;是停止、实现的意思,&ldo;知&rdo;则是良知。
王阳明的&ldo;格物致知&rdo;通俗而言就是这样的: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用烤鸭的例子来说就是,通过吃鸭子时的正念头(心安理得)来实现良知。
那么,或有人会问:&ldo;你凭什么说&lso;物被格了后,良知就实现了呢&rso;?&rdo;
王阳明的回答是:&ldo;良知是主宰我们心的,它是我们的本性,比如你看小孩子,都知道喜爱自己的父母,都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长,这就是良知的作用。但是这个良知不能被私欲所遮蔽,我们每个人遇到事情时都有私欲(自己的小算盘)来遮蔽,所以只要正了念头(别打小算盘),就能实现良知。&rdo;
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对&ldo;格物致知&rdo;大相径庭的解释。比如孝顺父母,朱熹认为,孝顺父母是个复杂的活,你必须要探究学习孝顺父母的各种知识,最后得出一套理论,然后再开始孝顺父母。而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端正好态度(正念头),良知就会指引你去如何孝顺父母,这些孝顺父母的行为是不必向外学习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反派他爸教做人[快穿] 隋唐乱 白月光人设[快穿] 我来自新东方 豪门女配只想花钱 香水 反派亲哥竟是妹控 成了沙雕的掌心宠物 陆小凤系列03决战前后 体坛之篮球教父 洛篮 恶犬与乞丐 道师你家美尸跑了!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 结婚前夜我竟然重生了 逍遥凡尘 撩完跑不掉gl[快穿] [综]转世千载 民国奇人 总有重生者要攻略我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