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办报
王文龙:“有何事情,大人只消说来。”
徐学聚道:“不是旁的事,是自从咱们的塘报房用了你的蜡版印刷法之后所需要的工人不及原来的五成,大量的匠户闲置,不知你有没有个处理的法子。”
这年头的官府虽然已经采取一条鞭法许多年,可以通过缴纳免役钱来避免摇役,但是像衙门的塘报房这样的地方总还是需要大量刻字工匠的,所以一直都是采取徭役制度,养了不少官办作坊的工匠。
虽然徐学聚一直在用塘报房的工匠帮自己做一点私活,比如印《国朝典汇》、《两浙名贤录》这些他自己乐于制作的图书,但是伴随着蜡版印刷术的推行,这些塘报房的工匠还是出现了富余。
王文龙闻言不禁好奇:“能够有多少工人?”
徐学聚:“我前两日问了一下,塘报房现在约莫是一半的工匠都已没有事做,如今已经有一百多两盈余。”
听到这个数字王文龙先是惊讶,仔细想一想,却又发现还真挺正常。
布政使司衙门负责全福建民政,有大量的文书往来,所以有二三十人的塘报房员额。
这些人里面有写工、印刷工、折工、装订工等等,而人数最多的还是十多个刻字工。
当然不是整年服役,而是由各地支援的工匠轮番来衙门服役,每人干上两三个月,维持住塘报房的人数。
这样的人数已经是一定规模的书坊的配置了。
过去布政使司衙门的塘报房是负责整个福州许多衙门的公文往来的,有些公文比较敏感,在印刷发布之前不能让外人得知,只能由内部的塘报房处理,所以衙门确实也需要这么多人才能够在公文印刷繁忙的时候不短缺人手。
也是因为布政史司衙门有塘报房这么一个设置所以徐学聚以前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用单位资源自己印书。
可是现在随着蜡版印刷的推广,塘报房的工作就是第一个被取代的。
公文印刷关键是快速廉价,不需要多精细,很适合蜡版印刷。
王文龙的油墨作坊和蜡纸作坊的一个大主顾就是福建各地的衙门采买。
以前塘报房里有个重要岗位叫做写工,专门负责把衙门里写出来的公文用标准的印刷体抄一遍,这东西别人还真干不了,因为雕刻的字必须用印刷体,比如宋体字,看起来容易辨认,而同时笔画又是横平竖直的很好雕,若不如此,哪怕字写的再美观也会大大增加刻工的工时。
但现在这个写工的工作就几乎已经不需要了。
不太敏感的文件直接送去套木活字印刷,若是敏感文件,比如徐学聚的许多公文都是王文龙亲自刻蜡版的,直接把蜡版送去塘报房印刷即可。
就像后世复印机普及之前文书必备的技能一样,现在福建也有不少师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刻蜡版的手艺,自己刻自己印,塘报房已经变成可有可无的配置。
就现在塘报房的工作量留下几个排版印刷的工人再加上两三个刻工修理字模即可,剩下二十几个人全都是冗余人员。
工匠是来服摇役又不是来享受的,布政使司衙门也不会让这些人闲着,所以会找一些其他的工作给他们做。
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印刷一些书籍,然后卖书获利。
这是此时的常见现象,比如最早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嘉靖年间司礼监经厂印刷的,印了之后就在宫中发卖,《酌中志》记载当时宫中太监们“皆乐买看”,还拿书做礼物送给宫女,刨去给国家的部分,印书获利之后司礼监的太监们也有盈余,相当于奖金。
金陵国学本、督察院本三国演义也都是这样印刷出来的,负责印刷的都是这些单位的官办作坊。
一个刻工一天能刻二百个字,这时的工价是一百字三分银子,换算下来一个刻工服役一月创造的价值就有十几两。
布政史司衙门的塘报房有刻工十几人,已经使用了几个月的蜡版印刷法,理论上盈余应该有二三百两了,之所以账面上只有一百多两,除了是衙门中人上下其手之外,最大原因就是这些客工都在给徐学聚做着无偿劳动,帮他印他的《国朝典汇》。
作为此时官员,徐学聚丝毫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说出自己的担忧:“如此多人闲散,只怕时间久了有人闲话。”
调拨使用资源的权利,谁也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放弃,所以布政使司衙门的塘报房就算养着吃白饭也不可能主动裁撤,但是现在工人多了这么多也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关键是怕其他官员说闲话。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大明圣祖:我的奋斗 日本战国:细川之野望 大秦帝国之平定天下 快穿:可是我只想做个小透明呀 兴风之花雨 开局绑架了隋炀帝 苟秦 人在东汉,开局公孙度 绝品小媳妇 自驾大明,创到朱重八 美食小娇娘:成为皇商从卖包子开始 水浒之小孟尝 挪用九族炒股亏炸?我狂赚百亿! 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以我之血助你重回巅峰 大秦:穿越成扶苏秦始皇你别慌 这个武圣只想当官 反清1850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