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关羽降曹操一事。演义中刻划关公力战,有死节死义之心,最后为顾全刘备家眷不得已与曹操大将张辽&ldo;约三事&rdo;,老大不情愿而又心事重重地拜在曹公麾下。史书中却无此铺垫,《三国志&iddot;武帝记》中记述这件事仅寥寥数语:&ldo;备将关羽屯下邳,(曹操)复进攻之,(关)羽降&rdo;。显然是关羽审时度势,一见曹丞相兵多将广铺天盖地压来先自软了半边,不得不举起青龙偃月刀乖乖投降,而且降后非常卖力地诛杀颜良,全不管大哥刘备也在袁绍军中(文丑不是关羽所杀。文丑和刘备将兵五、六千同曹操战时,曹丞相以六百之众以逸待劳,文丑被杀,刘备鼠窜)。罗贯中是山西人,和关羽同乡,因此他极力渲染关公忠义也是合情合理之事。&ldo;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rdo;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樊城攻魏将曹仁、于禁、庞德,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名声威震海内,吓得恩公曹孟德也与群臣商议徙出许都以避关羽兵锋。而就在此时,关羽离死期已近了。吴将陆逊对关公的评语一针见血&ldo;关羽矜其骄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今出彼不意,自可禽制&rdo;。果不其然,飘飘然的关羽先失江陵,再失荆州,最后败走麦城,他部下吏士&ldo;威知家门无恙&rdo;,故皆无斗心,作鸟兽散,这次他还上演了一次假降,大开城门,自己只十余骑跟随,从小门逃出。吴国将领潘璋手下一个屁大的司马小官马忠在章乡逮住了关羽、关平和都督赵累,根本不管什么汉寿亭侯,&ldo;即斩之&rdo;。由此可见,孙权劝降,关公怒骂的煽情场面也是子虚乌有的杜撰,孙权见到关羽时,只见其头,想劝降也是不能够的了。关羽失荆州,实际上已为蜀汉覆亡埋下了伏笔。刘备为报仇,气昏头脑亲自率大军征吴,连赵云都劝他说:&ldo;国贼是曹氏,非孙权也&rdo;,同意刘备征战的只有汉将张飞,但他临行前又为帐下将张达、范强刺杀。夷陵一战,刘备百里联营,远在魏地的后生曹丕都说&ldo;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rdo;结果被陆逊烧得大败而逃,病惭之余,客死永安。由此可见,关羽之败,不仅失荆州,又丧张飞,死刘备,其遗祸可谓不小!
此外,史载关羽为人性情残烈,刚愎自用,爱陵暴士人,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不尊重知识分子。而演义中暴躁的张飞在正史中则喜于和士大夫名流之士相交往,礼遇士人。由此推断,三顾茅庐的时候随侍刘备的关张二人,按他们的脾气,要放火烧房子把诸葛烧出来见大哥的应是关羽而不是&ldo;待文士以彬彬&rdo;的张飞。
话题回到本文开头,为什么粤地商贩多供关羽神位呢,我想这一问题如果民俗学家来解答的话可以写上厚厚一本书。我个人以为,岭南自古蛮夷之地,文化落后,而又多奔走流离的商贩,他们之间难免为蝇头小利而尔虞吾诈。传说中关公忠义刚直,大概小贩们都希望其他同行象演义中的关公那么正直不欺,那样的话自己趁机做孟德之辈宁我负人也好多赚点儿铜板,这也符合国人阿q精神的劣根性吧。
无论关公为人品性到底如何,人们的愿望终究是善良的,《水浒》中也出了个大刀关胜,同样是面若重枣,蚕眉凤目,手中偃月刀,以示关圣帝君有后,实际上,庞德之子随邓艾伐蜀,刘禅出降,小庞德&ldo;尽灭关氏族&rdo;,冤冤相报,可嗟可叹。国恨家仇,千载之下,关云长之面也不得不赤!
注释:关公,即三国时期蜀汉的关羽,字云长(见图)。当时他与吴国作战而死被封为壮缪候,在当地建庙供奉,唐代以后被视为人鬼。宋徽宗追封其为&ldo;忠患公&rdo;,佛教将其列为伽蓝神之一,道教传说关羽为老龙化身,列为张天师的神将之一。宣和年间封武安王,明万历时加封为&ldo;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rdo;。
&ldo;道&rdo;与&ldo;心&rdo;
&ldo;道&rdo;与&ldo;心&rdo;
‐‐小论庄与禅的同异
庄与禅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中两大神奇而绮丽的瑰宝。它们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辨明两者的关系,对于了解和掌握古代艺术哲学大有裨益。从其产生来看,庄子哲学是中华本土的产物,禅宗则是印度佛学传入中土之后,由中国士大夫加以改造吸收之后而成的一个佛教变宗。从真正意义上讲,禅宗的产地是中国,只有当禅进入中国士阶层的精舍书斋之后,它才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并具备无形体系的禅宗。
庄子哲学的&ldo;道&rdo;与禅宗的&ldo;心&rdo;具有相近之处,在庄子哲学中,&ldo;道&rdo;是宇宙的本体,是一个无限的概念。由&ldo;道&rdo;而产生了天地万物,&ldo;道&rdo;本身是万物之源,是终极,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ldo;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rdo;(《庄子&iddot;大宗师》)。而且,这个&ldo;道&rdo;是&ldo;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何芒乎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子&iddot;天下》)。&ldo;道&rdo;虽如此恢宏博大,神秘莫测,但又不是主宰和统治人的东西,而是一种能赋予人以幸福和力量的东西。人如果获得了&ldo;道&rdo;,即获得了无限和自由。
同样,禅宗的&ldo;心&rdo;也是一种神秘而&ldo;芴漠&rdo;的东西,&ldo;心&rdo;不是指肉体的心,而是一种哲学理念。禅宗的&ldo;心&rdo;所包容的也是一种自由和无限,也就是说,从&ldo;本心&rdo;出发,欲达到超越经验的内心自悟,最终达到存在的本源,获取对宇宙与人生的总体性根本认识,这种境界,即禅宗的&ldo;梵我合一&rdo;。所谓&ldo;梵我合一&rdo;,亦即&ldo;我心就是一切&rdo;的世界观。以此而论,在追求无限与自由这种境界的意义上,庄禅有共同的旨趣。
自然无为与任运随缘
在庄子哲学中,&ldo;自然无为&rdo;(&ldo;无为而无不为&rdo;)是&ldo;道&rdo;的根本特性。在他的言谈著述中,对&ldo;自然无为&rdo;的溢美之辞随处可见。&ldo;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rdo;(《庄子&iddot;大宗师》),庄子进而认为一切人为有意的东西都会导致伤损&ldo;自然&rdo;的后果,他以马为喻,说道:
&ldo;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寒;食糙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夫马陆居则食糙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而蹄子,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诡衔窃辔。则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rdo;(《庄子&iddot;马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愚人 (综同人)重逢 重生九零植灵师 逍遥记[酩酊篇] 太子妃穿越指南(互穿) 历史的人性 黎明之时 穿成炮灰后我爆红了 群魔乱舞之安居乐业[穿越] 盛宠不衰,亿万娇妻狂想娶 穿成恶毒女配后被女主拐走了 灵魂出窍修成仙 女Alpha她超甜 [反穿]学渣天天在逆袭 我想让全世界都来虐我 游戏里的仇人成了自己的爱豆怎么办? 诡异谜团 [综]寒江雪2 爱玛 每天都在被刷新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