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战后我才了解到党卫军这一恶行的背景:1943年9月7日,希姆莱对撤离苏联的党卫军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他们必须做到&39;在撤出乌克兰时不留下一个人、一担粮、一段铁轨&39;。娜斯提亚和她的女儿后来是否躲过了党卫军的烧杀,是否遭受到收复乌克兰后的苏军对亲近德军者的清算,我一无所知。我宁愿不知道,好让心里永远保留着对房东大姐娜斯提亚和小村居民那种祥和与美好生活的记忆。
&ldo;战争结束后的第5个月,我从英军战俘营被释放回家。当时母亲像疯了一样跑下楼扑向我,我们相拥大哭。我很理解母亲,毕竟她的4个儿子只回来了一个啊!而那时我的双目已经接近失明:一只眼睛丢在了高加索战场,另一只受重伤后看不清东西,我的右肺只有四分之一还在工作,属于100伤残等级……&rdo;
图3-8:罗迪随&ldo;大德意志师&rdo;转战东线的各个战场,在战车中个头最高的戴钢盔者是罗迪。
商人特质或许是能遗传的。战争毁掉了罗迪家族的一切财产,他在战后从当水泥搬运工开始,一步步再次成为富商。他经营的是办公用品生意,一直干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他说,计算机对他来说太难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他决定退休了。
罗迪说,他在战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他现在的太太就是他在1963年的芬兰旅行中结识的。老人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出一大串他到过的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并伴以简单的国情介绍,听上去有些像体育解说员在现场介绍奥运会的各国运动队入场式。他说:&ldo;我对豪华旅游不感兴趣。豪华的玩意咱家里有,既然出去了就要了解世界,接近最普通的人,吃最家常的菜,过最老百姓的日子。&rdo;
在出国旅游的路上罗迪有个发现:他们这一代德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由他们联想到战争。他曾两次前往莫斯科,在那里他最愿意做的事情是看古迹和找老人聊天。有一次他和一个俄国老人一起喝酒,谈话中他发现两人竟在顿河战线的同一地点作过战。俄国老兵指着他的鼻子说:&ldo;哈哈,你带枪进不了莫斯科,现在带钱进来了啊?&rdo;两人随即大笑碰杯,既为了掩盖尴尬,也为了灾难后的幸存……
图3-9:作者和罗迪老人的合影,拍摄者是他的老伴。老人对这张照片的评价是:人拍的还马马虎虎,可取景太差,落地灯不应该长在他的脑袋上。
有一次罗迪独自去荷兰漫游,摩托车在一场大雨中熄了火。在他徒劳的修理过程中,漆黑的夜幕悄然降临。最后是一个荷兰男子在瓢泼大雨中帮助了他。当他在那男子家中的壁炉前烤衣服时,他意外地了解到主人是个犹太人,&ldo;二战&rdo;时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德国纳粹的集中营,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出来了。
&ldo;那你为什么还要帮助我这个德国人?&rdo;罗迪带有几分歉意问道。
主人沉静地反问道:&ldo;难道在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我们还学不会和睦相处吗?&rdo;
罗迪老人讲到这里时已经说不下去了,他开始摘下眼睛去擦拭泪水……
&ldo;人应该学会反省和宽容,这一点是我从在荷兰的那次经历中学到的。&rdo;罗迪先生在谈话结束时这样说。
纳粹的&ldo;多国部队&rdo;
&ldo;二战&rdo;时期,不仅是德国的敌手和集中营里的囚徒,就连德国国防军的士兵都把党卫军视为一支令人生畏的特殊队伍。
党卫军的名称来自党卫队。&ldo;党卫队&rdo;的德语原文是&ldo;schutzstaffel&rdo;,意为&ldo;护卫队&rdo;,缩写为&ldo;ss&rdo;。高度军事化之后的党卫队称为&ldo;党卫军&rdo;,在德语中称为&ldo;waffen-ss&rdo;,直译应为&ldo;武装护卫队&rdo;。我以前读过一些关于&ldo;二战&rdo;的书,对&ldo;武装护卫队&rdo;不算陌生,但对这支号称是&ldo;德国陆海空三军外的第四支武装&rdo;的真正有些了解还始于对艾卡特的采访。
艾卡特曾是党卫军中的普通一兵,他是在战争后期才加入这支队伍的,而且只干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尽管如此,与很多远距离观察党卫军的人比较,他对这支军队的诠释无疑更具权威性。
2002年,朋友介绍我认识了艾卡特,他住在萨克森-安哈特州的农村,当时已经79岁了。我登门拜访时,他正在收拾门前的菜地。生活在城市的德国人喜欢在门前空地上种草,而住在满目草场的乡村的农民却更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点蔬菜。艾卡特和我握手后说:&ldo;自己种的菜,不施农药,不上化肥,纯天然,吃着放心。&rdo;
老人有些驼背,身材显得比较瘦小。他头戴一顶东德时期的布军帽,说话缓慢,但头脑很清楚。他和一个从外表上看比他年轻不了多少的独身儿子住在一起,他住在楼下,那个&ldo;老&rdo;儿子住在楼上。这座外观寻常的小楼在当地也算是一幢古建筑了,它是艾卡特的先人在1850年建造的,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923年4月14日,艾卡特就出生在这里。
艾卡特中学毕业后选择了钳工作为职业,在1938年到1941年之间当了3年学徒,接着就参军了。
他说:&ldo;从童年到参军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德国在上世纪30年代初的巨大社会变化。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全国性饥饿、1933年后的经济振兴我都亲身感受了。&39;二战&39;前夕的德国人,包括我,都很振奋、自豪和齐心,当时有一句最常听到的话就是:&39;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39;专制给德国带来了经济奇迹,使德国在和英、法民主的竞争中占了上风。老百姓看见了魏玛共和国实行的民主体制没有成功,也看见了纳粹党执政后所推行的独裁体制在经济上的成就,他们没有理由去讨厌和抵制专制。《我的奋斗》有多少老百姓读过?我没有,我认识的人中间也没有什么人读过。民众看重的是实际利益,信任的是给他们带来这些利益的人。在这种心态下参军,多数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要不然德国军队也不会这么能打仗。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反派魔王拿了万人迷光环后 Hi,金龟先生你别跑 娃娃 [综漫]来自武侦的枪炮咒术师 红酒味病美人 穿成总裁的顶流替身 嫁给病娇权臣后 再一程旧时光 父凭崽贵 [综漫]某柯学的液态护膜超电磁炮 世界最强[无限流] 有趣的灵魂一千多集 不要招惹老婆粉 被绿后,我嫁给了渣男他哥 升级成为路人甲 死对头今天也没掉马 秋之风 星际死神 侵略游戏 一个中年男人的独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