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世界的&ldo;非物质性差距&rdo;,在最后一问我们自己的回答中,将分明地呈现出来。
是啊,在中国大陆,情况究竟会如何呢?
我能想象出来,但我不愿写出来。
那一种&ldo;非物质性差距&rdo;,又需要多少年才能缩小呢?
4舌尖上的&ldo;好人文化&rdo;
一
1862年,俄国;屠格涅夫在《俄罗斯导报》发表了代表作《父与子》,副标题&ldo;新人记事&rdo;。
1863年,还是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人》杂志发表了《怎么办》,也有副标题,是&ldo;新人的故事&rdo;。创作《怎么办》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宣传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而被关入了彼得保罗要塞的单人牢房,《怎么办》是铁窗文学成果。
二十几年后,中国梁启超发表论文,呼吁当时的文学人士以小说育&ldo;新民&rdo;。
1911年12月,中华民国成立,陈独秀著文疾呼‐‐1911年以前出生之国人当死!1911年以后之国人永生。
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问世。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1921年,鲁迅发表《阿q正传》。
让我们将视线再投向欧洲,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的同年,雨果出版了《悲惨世界》。1874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
而在英国,比《父与子》、《悲惨世界》早三年,狄更斯晚年最重要的小说《双城记》问世‐‐那一年是1859年。
1888年王尔德出版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
1891年哈代出版《苔丝》。
在德国,1883~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将以上(当然不仅限于以上)跨国界文学现象排列在一起,从中探究文学与时代、与社会、与人心即人性之关系,寻找文学在后文化时代亦即娱乐时代或许还有的一点儿意义,是我十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
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些我所崇敬的文学大师们,为着他们各自的国的进步,一生大抵在作两方面的努力‐‐促旧时代速朽;助新时代速生。
为使旧时代速朽,于是实行暴露、解剖与批判。既批判旧的制度,也批判&ldo;旧的人&rdo;,那类自在于、适应于、麻木而苟活于旧制度之下的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好莱坞的亿万富豪 馒头君风华绝代 穿书从给男主剧透开始 我和宿主互相伤害 双O甜萌日常 真历史在民间 小丧尸的末世臭美日常 系统带我穿错了世界 郁闷的中国人 七零宠妻日常 我的刁蛮女总裁 穿成毛绒绒后我治愈了偏执反派 爱我请遵医嘱 侯夫人在七零的暴力生活 只对你摇尾巴 网配圈撕逼指南之终极人设 末世庄园 天警 渡劫失败后我成了金手指[星际] 霸道总裁放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