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句,“咎由自取”的四个大字被天幕轻描淡写地砸在了汉初每个人头上。
咎由自取吗?依仗着自己的功劳,便不肯舍弃自己已然获取的利益……他们面面相觑,有什么之前被他们所忽视的东西逐渐浮上了水面,模模糊糊的并不算明晰,却足以让他们的目光下意识去找寻那个熟悉的身影。
刘邦就那样安然地坐在人群的中央,若有所思,又仿佛半带怜悯地仰望着天幕上两个人最终狂奔而向的悲剧结局。
本就是正午的天,而极夺目的光幕偏又铺设在他的头顶,于是仿佛也有光点点倾泻,流淌在刘邦的衣摆。
——啊,汉初的臣子这才后知后觉地认识到了一件事。
汉王已经是皇帝了。
他们之间,是君臣上下的关系了。
【七国之乱之后,汉王朝的形势又一次发生了剧变:晁错之死宣布了刘启登基之初的第一次改革的失败,法家改革势力随之淡出朝堂。
军功集团保住了自己在朝堂和军队中的有利地位,而为了抗衡军功集团的势大,刘启选择扶持外戚儒吏势力,特别提拔了窦婴身居高位,从此形成两极态势。
而在地方上,借由七国之乱,刘启顺势掀起了一波没收和瓜分诸侯王封地的浪潮,对所有参与了叛乱的诸侯国们通通重拳出击。
除了由于被挟持而不算主动参与的济北王以外,其余叛乱的诸侯王均被诛杀。
吴楚等大国的封地被刘启拆分,其领土基本限于一郡或者相当于汉初一郡的大小,并被分封给刘启基本上尚未长成的亲儿子们,由他派遣的国相代为执政。其余的多数削地则被他改为直辖,成为了汉王朝可以直接约束的郡县。
这场诸侯国变动的风波到了最后,只有忠心于汉朝的城阳、淮南、梁和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没有被牵扯进来的燕、代,这五国没有被改动。整体上清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疏远与不满情绪。
同时,刘启也趁着梁王的势力被七国之乱削弱的时机,册封自己的长子刘荣为太子,以稳定自己的皇位传承,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因为在经历了七国之乱朝臣威逼,这样血淋淋的惊险场面之后,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从父亲手中继承而来的国度,实际上还并没有被他完全操纵在自己的手里。
他眼下的首要目标,实际上不是厉行变革,而是巩固皇位。】
“记住了吗?”
沉默地看完了刘启未来的苦闷与压抑着的怒火之后,刘恒在天幕缓缓进入下一个篇章的时候低下了头。
尚且年幼的太子乖巧地窝在他的怀里,眼神依旧有些抽离与迷茫,但在被他询问之后的下一秒就收回了心神,坚定而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想要做一件事,首先我要有能够办到这件事的能力与权力……”他回应的吐字很慢,一边说着,一边还在脑中不断地完善和阻止措辞:“这份权力一定要是被我紧紧把握在手中的。”
“只有先稳定住了我的位置,让我的心意成为一种权威……我所想要办成的事,才不会那么轻易地就被阻拦……”
“……是这个意思吗?父皇。”
他困惑而又夹杂着期待地望向刘恒,渴求着此刻远比他成熟的存在的认可。
于是刘恒抚摸过他的头顶,含笑地颔首。
【对于诸侯国的方面,虽然通过七国之乱的战后处理,他基本上大力扫除了对自己怀有明显反心的诸侯王势力,却也没有继续之前强硬的削藩政策。
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吸取了晁错强硬削藩的教训,而是因为政治形势的转变,中央两大势力都不符合他内心的期许,对他的统治产生了威胁。
所以,刘启通过大幅度的调整东方诸侯国,将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与中央两大势力保持平衡,恢复了文帝时期三方鼎立的政治均势,使得三方相互牵制。继而为自己掌控朝政最重要的一步拉扯出展示手腕的余地
——军权。】
就是这样——!
刘邦在心底一声大喝,甚至想为刘启在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立即调整方向,进而精准找到关键所在的敏锐击节称赞。
他为什么那么不放心韩信?为什么要不敢相信韩信对自己的忠心,多次趁其不备夜入军营,通过接近于偷的方式将韩信手中的虎符收归所有呢?
这总不能是他崇拜信陵君到上头的地步,好好的交接虎符都不肯,偏要效仿什么“窃符”吧?
——当然是因为,军权这种东西,一旦没办法完全掌握在最高领导的手中,就极容易生变。
所以,当刘启感觉到朝政没办法顺心如意的时候,夺取军权是真的极清醒的认识。
那他的手段呢?刘邦期待着,他想看看他的好儿孙能展现出来什么样的操作。
——可惜,他的这一愿望,短期内还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刘启彻底收拢军权的过程其实说来有些漫长,并且很多是在他稳定地位之后的第二次改革时期才真正得以实施的,在这里我们先按下不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漂亮亲妈七零养娃日常[年代文] 唯粉上位记 春日延迟 菟丝花女配(快穿) [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欢迎进入梦魇直播间 咒术漫画里的我风靡柯学界 我是弱小的东北金渐层 怪谈都说我是个老六 大唐第一逆子 走近娱乐圈之公司倒闭三百遍 逍遥兵王 穿成伪君子的我靠洗白续命[慢穿] 人在古代,顺的不行 始于聊斋 天衍仙途 老实人就不能玛丽苏吗 给你拍张照 久安十年 被学神误会送情书后将错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