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闲情谁写的 > 第16章(第1页)

第16章(第1页)

中郎自己是个充满生命热情的人,他做什么事都兴致勃勃,好像不要命似的。爱山水,便说落雁峰&ldo;可值百死&rdo;。爱朋友,便叹&ldo;以友为性命&rdo;。他知道&ldo;世上希有事,未有不以死得者&rdo;,值得要死要活一番。读书读到会心处,便&ldo;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rdo;,真是忘乎所以。他爱女人,坦陈有&ldo;青娥之癖&rdo;。他甚至发起懒来也上瘾,名之&ldo;懒癖&rdo;。

关于癖,他说过一句极中肯的话:&ldo;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rdo;有癖之人,哪怕有的是怪癖恶癖,终归还保留着一种自己的真兴趣真热情,比起那班名利俗物来更是一个活人。当然,所谓癖是真正着迷,全心全意,死活不顾。譬如巴尔扎克小说里的于洛男爵,爱女色爱到财产名誉地位性命都可以不要,到头来穷困潦倒,却依然心满意足,这才配称好色,那些只揩油不肯作半点牺牲的偷香窃玉之辈是不够格的。

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郎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世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入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郎的适世似与道家的玩世相接近,都在入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郎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学&ldo;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rdo;。

明末知识分子学佛参禅成风,中郎是不以为然的。他&ldo;自知魔重&rdo;,&ldo;出则为湖魔,入则为诗魔,遇佳友则为谈魔&rdo;,舍不得人生如许乐趣,绝不肯出世。况且人只要生命犹存,真正出世是不可能的。佛祖和达摩舍太子位出家,中郎认为是没有参透生死之理的表现。他批评道:&ldo;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似亦不圆之甚矣。&rdo;人活世上,如空中鸟迹,去留两可,无须拘泥区区行藏的所在。若说出家是为了离生死,你总还带着这个血肉之躯,仍是跳不出生死之网。若说已经看破生死,那就不必出家,在网中即可作自由跳跃。死是每种人生哲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至少就其门徒的行为看,对死都不甚了悟。儒生&ldo;以立言为不死,是故著书垂训&rdo;,道士&ldo;以留形为不死,是故锻金炼气&rdo;,释子&ldo;以寂灭为不死,是故耽心禅观&rdo;,他们都企求某种方式的不死。而事实上,&ldo;茫茫众生,谁不有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rdo;不死是不可能的。

那么,依中郎之见,如何才算了悟生死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ldo;朝闻道,夕死可矣。&rdo;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便完全不必在意。他曾患呕血之病,担心必死,便给自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在家里藏一笔钱,怕贼偷走,整日提心吊胆,频频查看。有一天携带着远行,回来发现,钱已不知丢失在途中何处了。自己总担心死于呕血,而其实迟早要生个什么病死去,岂不和此人一样可笑?这么一想,就宽心了。

总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这大约便是中郎的生死观。

未免太简单了一些!然而,还能怎么样呢?我自己不是一直试图对死进行深入思考,而结论也仅是除了平静接受,别无更好的法子?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作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实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许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胸。不过,倘真能这样,也许就对了。罗近溪说:&ldo;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rdo;中郎赞&ldo;此语抉圣学之髓&rdo;,实不为过誉。我们都是有生有死的常人,倘若我们肯安心做这样的常人,顺乎天性之自然,坦然于生死,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只怕这个境界并不容易达到呢。

19923

第19章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抵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ldo;誓游西方,以问所惑&rdo;,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十七年,译经用了十九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坚辞。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归俗,&ldo;共谋朝政&rdo;,也遭婉谢。

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皆空前绝后,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高僧大德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作为对比,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纷纷谈论和研究西学,但是,不必说在西学造诣上名冠欧美,即使能与那里众多大学者平起平坐的,可有一人?

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古代和七世纪前的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历史会是一片漆黑,人们甚至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其实,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我由此想到,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20065

第20章阮籍与尼采

阮籍(210-263)是公元3世纪的中国诗人兼哲学家,尼采(1844-1900)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兼诗人。他们两人,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生活的年代相隔一千六百多年。然而,每读他们的诗文,我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龙楼探险  我靠写爽文修妖  斗地主之恋  帝尊医妃:夫人马甲超级多  岁月与性情:周国平心灵自传  我,靠中奖发家[星际]  爱若盛开,你自归来  迷彩女孩  求生公路模拟器[无限]  本能迷恋  黑色童话  魔道卧底反复横跳中  重生之邻家双子初长成  鬼闻笔录  强爱霸欢:娇妻送上门  重生之暴君当政  我跨界养的崽长角了  穿成虐文女主的日常[穿书]  拯救美强惨男主[快穿]  [吸血鬼]斯德哥尔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