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60章

&ldo;知出乎争,&rdo;&ldo;争&rdo;就是好胜。

智能越高,知识越高的人呀,意见越有害。

我们真懂了历史,懂了人生,读了《庄子》这一段就看得很清楚,不要看读书人教育受得多,学问越高,意见越多,有时候越难办。

越是知识分子,越要争名争意见,固执得很有害。

所以古人说,普通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欲望而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不是为欲望,欲望满足了也要吵,意见之争!为了意见的不同,而彼此间不得了。

用现代的说法就是:知识意见的战争比什么都可怕。

历史上历代的&ldo;党祸&rdo;,看了令人伤心呀,统统狠了&ldo;德荡乎名,知出乎争&rdo;这几个字的毛病。

这里面就牵涉到名心的问题,名心并不一定是在报上有个知名度,这个名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名理这学,也就是逻辑意见和观念的差别。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去做,为名所困。

人类自己的知识技巧,成了斗争的工具。

所以为了榜上有名,不是为了真正的学问读书,这就是争斗心理的开始。

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有学问的人,不是为了考功名出来的,他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成就了,名留千古。

从唐朝以后考试制度流行了,明朝清朝的七八百年间,一般人读书人只晓得八股文章,已经不晓得真正的学问,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有个真实的事情,有个考取功名的举人,突然有一天问朋友:&ldo;孔子当年是哪一科的举人?&rdo;还有一个人,已经考取了举人,跑到同年家去,(过去同一年考取功名的叫同年,不叫同学)同年的书桌上摆了一部《史记》,他就问:&ldo;这个《史记》,我没看过呀,是司马迁着的吗?司马迁是哪一科的进士呀?&rdo;所以这种学问知识呀:&ldo;知出乎争&rdo;。

所以庄子借孔子的嘴说:&ldo;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rdo;这是人生的名言。

我们看看人类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数千年来每个朝代,在皇帝面前党派意见的纷争,都犯了这两句话的毛病。

人最高的道德,已经把名心抹平了无所谓名不名,这个很难。

庄子下面会提到,&ldo;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rdo;,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人把虚荣心去掉了,呼牛呼马而能依人呼,随便你叫。

所以清人刘悟元有一首很有名的诗:&ldo;勘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

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

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识迷徒。

终朝睡在鸿蒙窍,一任时人牛马呼。

&rdo;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没有名心。

我们看到中国佛家和道家,把名看破了,那么名字也不要了,只取个法名来代替,结果有的人自己名字上不争了,为了法名争得好有害,这个就是名心之难去。

&ldo;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rdo;所以为了求名成功,为了好胜而求知识,这两样都是杀生的武器,它杀人不见血,破坏自己的生命。

这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地懂得人生,不是真正人生生命的尽头。

孔子骂颜回的话还没有完:

且德厚信矼(音qiāng),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相邻小说
同居拍档  如何修证佛法  朕甚惶恐  [修真]少爷悠着点  穿进漫画后我拯救了男主  如何远离黑化偏执狂[重生]  皇叔且息怒  帝王教育系统[快穿]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善男信女  消夏  我在等风也等你  恶毒炮灰他不想万人迷[穿书]  他为何总在黑化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全世界我只喜欢你  给我乖  慵来妆  唯识与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