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38章

&ldo;故分也者,&rdo;这个&ldo;分&rdo;念份量的份,&ldo;有不分也;&rdo;这个&ldo;分&rdo;念分开的分,所以各部分的看法,有些是不可分割的,要整体的看。

&ldo;辩也者,有不辩也。

&rdo;天地间道理讲不完,如果作逻辑观念的推理,辩下去,讲不完。

辩到了最后,是无言之辩,没得话可讲。

佛学《维摩诘经》上讲的&ldo;不辩&rdo;,不说之说,不论之论,同庄子的观念一样。

因此佛家论辩的最高处,就是释迦牟尼的自辩自答,没有什么可辩的,也没有什么可答的。

真正的理是什么?一个字都没有,没有话可讲,那是真理。

换句话说,&ldo;本体&rdo;&ldo;道体&rdo;是空的,等于佛家说的&ldo;不可思议&rdo;,到了最高处,佛学就有个名词&ldo;言语道断,心行处灭&rdo;,禅宗经常提到。

道理到了最高处,没有文字,没有理念,什么都谈不上,一切到那里都石沉大海,它本身包罗了一切文字,一切语言,一切思想。

庄子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佛学并没有进入中国,可见东西方的圣人,有道之士,他们的境界都是一贯的。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

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既然这个道无可辩,无可答,什么原因呢?&ldo;圣人怀之,&rdo;&ldo;圣人&rdo;代表学问真正到了最高处,真正得了形而上道,&ldo;怀之&rdo;,胸怀里只有自己知道,这点说明起来比较难,很难透彻,也只好引用佛学的观点加以说明,佛学里的有一句名言&ldo;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do;,就是&ldo;圣人怀之&rdo;,到了那个程度,那个境界,&ldo;圣人&rdo;只有自己知道。

一般人呢?不在自己身心上体会,就只在嘴巴上论辩;&ldo;以相示也&rdo;,来表明自己的高明。

&ldo;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rdo;如果从推理,从思辩上来求这个道,越辩神识越散乱,越辩越看不见道,距离道越远。

接着,庄子连带讲一段人伦的思想,人伦的规范,由道讲到德。

我们要了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道德两个字大部分的书还不合用,譬如《老子》上半部分是讲道,下半部分讲德,所以,道字与德字各有单独的一个内涵。

这个德是讲用,人生的行为言语、人伦道德的作用。

现在,他由道说到德。

五不方能称其大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可以说,庄子对春秋战国时代,到处标榜的仁义道德,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也指示了一个正确的路线。

那个时代,到处标榜仁义道德,事实上呢,可以说是最不仁,最不义的时代,老子也批评过。

同时,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反省的,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古以来,我们自己号称是礼仪之邦,号称是忠孝仁义之道,事实上,深入研究了历史文化,从历史的经验上记录的,我们对这几句话,是让人非常的难过,很痛心。

你要知道,孔子提倡孝,可见社会上都不孝,因此才提倡孝,大家都不仁,所以他提出仁。

等于说,社会有了这个病态,他因病给药。

实际上,我们标榜的忠孝仁爱等等,几千年一样都没有做到。

例如,庄子所提过的&ldo;春秋经世先王之治&rdo;,拿孔子所举春秋四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子杀父的,臣杀君的,不知有多少。

可以说,这个自己号称是礼仪之邦的民族,非常的不礼仪。

知道了这个观点,才知道老子、庄子正是针对在文化学说上,教育上的这些标榜的目标、口号而进行的批评,认为这些标榜没有用,结果看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行为完全是相反。

相邻小说
他为何总在黑化  慵来妆  如何远离黑化偏执狂[重生]  善男信女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全世界我只喜欢你  帝王教育系统[快穿]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如何修证佛法  唯识与中观  穿进漫画后我拯救了男主  消夏  同居拍档  我在等风也等你  皇叔且息怒  恶毒炮灰他不想万人迷[穿书]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修真]少爷悠着点  朕甚惶恐  给我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