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丁未卜,贞亚勿往茧,在兹祭。
贞勿呼涉河。
贞勿呼伐,舟惟橐用。
(《安明》695)三辞同卜一事。
舟惟橐用,是讲用舟载渡橐囊包裹过河。
祭,地名,当为设舟摆渡口岸。
辞谓亚这个人要在祭的渡口过河往茧地,从事某项军事使命,用舟载渡行李包裹。
在殷商时代似乎还有皮橐的渡河交通工具。
甲骨文有云:
乙亥卜,贞立二使,有□囊舟。
(《合集》5507)
洀鬯惟橐用。
(《合集》31137)橐舟并举,橐或亦为浮水之具。
我国西南地区纳西族和普米族土人,有拴皮囊渡河之法,取整畜掏其骨肉,扎紧缺口,里面鼓气,过河时系在人腹,藉其浮力1。
由橐字形结构,商代的浮具似亦用兽皮为之,两端扎紧,靠里面的空气增大浮力。
橐可渡人,也能渡物,如鬯酒之类,由上二辞或以知之。
《诗&iddot;邶&iddot;谷风》有云:&ldo;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rdo;看来,古人涉水渡河,方式方法不拘,或借助方桴、舟船、皮橐,或游泳过去,或徒步趟涉,大抵取决于水道深浅和水势缓急诸具体因素。
但备舟而设摆渡津口,则恐怕是专为统治阶级成员服务的。
(二)用舟制度
舟不啻为短距离的渡河工具,用于长程的水道航行当早已有之。
前述夏代史传中的&ldo;释舟陵行&rdo;、&ldo;罔水行舟&rdo;或&ldo;同舟浮海&rdo;等,显然属之后一类水上航行。
商代远距离的河道交通也已开启。
甲骨文有,&ldo;方其■于东&rdo;(《合集》20619),&ldo;■河亡若&rdo;(《合集》20611),河上操舟楫,舟行东向,方位有之,又虑及水上安全,航行水程不会很短。
别辞有言:
惟■用洀■于之若,■■方。
(《合集》27996)
■方为殷东南敌国。
■,日本贝塚茂树谓可能是流的初字2。
《诗&iddot;邶&iddot;柏舟》:&ldo;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rdo;此言■盘舟顺流而下,直趋■方领地。
甲骨文有一字作■3,像群舟泛于中流。
用于军事行动的舟群,恐怕数量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