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33章

这个例子十分典型,很能说明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倾向。

究其原因,只能从我们重实用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去找。

由于重实用,所以一接触西方哲学,就急于从里面找思想武器,而不是首先把人家的理论弄清楚。

中国人是很少有纯粹的理论兴趣的,对于任何理论,都是看它能否尽快派上用场而决定取舍。

在世纪初的这班人里,严复算是好的,他毕竟读了一些西方原著,其他人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辈基本上是道听途说(只看日本人的第二手材料),然后信口开河(将听来的个别词句随意发挥,与佛学、中国哲学、西方其他哲学片断熔于一炉),为我所用。

也由于重实用,所以对于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涉及形而上学和精神关切的内容,就读不懂也接受不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没有精神价值的地位。

无论什么精神价值,包括自由、公正、知识、科学、宗教、真、善、美、爱情等等,非要找出它们的实用价值,非要把它们归结为实用价值不可,否则就不承认它们是价值。

我不否认,中国有一些思想家对于人的精神问题也相当重视,例如严复提出要增进&ldo;民德&rdo;,梁启超鼓吹要培育&ldo;新民&rdo;,鲁迅更是孜孜不倦地呼吁要改造&ldo;国民性&rdo;。

但是,第一,在他们那里,个人不是被看做个人,而是被看做&ldo;国民&rdo;,个人精神素质之受到重视只因为它是造成民族和国家素质的材料。

第二,他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重视往往集中于甚至局限于道德,而关注道德的出发点仍是社会的改造。

因此,在我看来,其基本思路仍不脱社会功利,个人精神的独立价值始终落在视野外面。

三、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一个例外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正因为此,他不是一个幸运的例外,而是一个不幸的例外,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外,而是一个失败的例外。

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

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

两年前,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

当时,纯种的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种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

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

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

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

相邻小说
爱的四重奏  修士的七十年代  两宋风云  重生农家清荷  818假戏真做的网配大神  渣龙追妻记  反派女主保命日常(穿书)  有个迷弟要追我[娱乐圈]  六零小甜媳  神级Ai,开局领悟天道法则  我对象人设崩了[娱乐圈]  [综漫]扶贫公主  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文野同人]文豪野狗模拟游戏  核子武士  纠缠  重生文中的病弱女配  权力玩家赵匡胤  农门娇妻:糙汉相公请指教  幻灭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