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说论语节目主持词怎么说 > 第59章(第1页)

第59章(第1页)

【现实解说】过了四十还没有弄明白自己未来的人,这辈子就算了吧。

有若

1225(12)

有子曰:&ldo;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rdo;

【译文】有子说:&ldo;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级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rdo;

【解析】说来说去,有若在讲孝悌,还是孔子最老的那一套,显示他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

有子,就是有若。孔子弟子中被称为子的,一个是有若,另一个是曾参。由此可见,有若的地位挺高。但实际上,有若的学术水平是比较低的。按照《左传》记载,有若是个勇士。吴国和鲁国打仗的时候,鲁国实力不行,连吃败仗,季孙急了,于是选了三百勇士,要趁天黑闯吴营,刺杀吴王夫差。可是后来有人劝季孙,说是吴军实力强横,这三百人都是鲁国的精英,到时候杀不了吴王,反而三百精英必死无疑,那鲁国不是要完蛋?季孙于是取消了行动,这三百名精英也算没有去送死。这三百精英中,就有有若。

问题是,有若的话为什么能够占到整部《论语》的第二条呢?先来说第一条理由。

有若的长相很像孔子,在孔子去世之后,子贡冉有等人为了缅怀老师,就让有若扮装成孔子的样子,接受弟子们的敬礼并且解答大家的提问。实际上,就类似于总教授。可是好景不常,没多长时间,大家认为有若的学问太差了,取消了他装扮老师的资格。但是不管怎么样,有若因此在弟子们心目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从历史记载看,有若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特型演员,第一个是优孟,他扮演了孙叔敖。

从内容看,《论语》的修撰应该是孔子的徒孙一辈,而且应该不是子夏的门人,而应该是与有若和曾参的门人合力修撰,因此,为了尊重老师,他们就在文中称有若和曾参为子,其余的人就没有享受同样的待遇。

【现实解说】孝悌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对于今天来说,这些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今模仿秀很流行。有若要是活到现在,每天不用干活,也能腰缠万贯了。

1226(112)★★★

有子曰:&ldo;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rdo;

【译文】有子说:&ldo;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法为原则,也是不可行的。&rdo;

【解析】和为贵。但是和只是表象,只是结果,只是目的,而不是根本,礼法才是根本,礼法范畴内的和谐才是正确的。简单地说,和谐固然可贵,但是不能为了和谐而丧失原则。

有若所强调的,正是孔子所坚持的。所以,有若之所以能够在孔子去世之后被推上老师的宝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意,这个和为贵的和,并不是和气的意思,而是和谐。不过到了现在,和为贵的含义已经变成了一团和气的意思。

【现实解说】用到现在,也就是在法治的框架下建设和谐社会。违背了法的原则,和谐社会无从谈起。以非法的手段制造和谐,都只是虚假的无耻的。

1227(113)★★★

有子曰:&ldo;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rdo;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就接近于义了,意思就是说话算数;对人恭敬,那么就接近于知礼了,就能避免受到羞辱。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是(信和恭)可以遵循的。(旧译。有子说:&ldo;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rdo;)

【解析】前后三句话,用的是同样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说旧的翻译是错误的呢?因为按照旧的翻译,第三句和前面两句根本没有关联。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有若说这些话的情景,那应该是有若给弟子们上课,有人问:&ldo;有老师,您说的义啊礼的太深奥,我觉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到。&rdo;有若就说了:&ldo;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是义,那么你就做个讲信用的人,这样就接近于义了;如果你理解不了礼,那么你就做个谦恭的人,也就接近于礼了。信和义,恭和礼的关系就像亲人一样,所以,如果理解不了义和礼,遵循信和恭的原则也是可以的。&rdo;

可以说,有若对于孔子的学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确实很透彻。至少在《论语》中所选用的,都是精品。

【现实解说】有若的这段话的现实意义非常强,如果人们能够讲信用以及对别人恭敬,那么这个社会就很接近于法制社会和和谐社会了。

1228(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ldo;年饥,用不足,如之何?&rdo;有若对曰:&ldo;盍彻乎?&rdo;曰:&ldo;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rdo;对曰:&ldo;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rdo;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ldo;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rdo;有若回答说:&ldo;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rdo;哀公说:&ldo;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rdo;有若说:&ldo;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rdo;

【解析】这显然是孔子去世之后,鲁哀公找有若来请教。有若的话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通过这段话,感觉到有若是个很可爱的人。

当然,鲁哀公也有他的难处,因为国家的土地多半被三桓占有,国君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且子子孙孙越来越多,养这么多人确实越来越难。但是,国君再难,比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好过得多,顶多勒一勒裤腰带,不像百姓那样揭不开锅。

【现实解说】民富则国强,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家是无法强大的。

樊须

1229(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ldo;敢问崇德、修慝、辨惑。&rdo;子曰:&ldo;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rdo;

【译文】孔子去舞雩台,樊迟随同,樊迟说:&ldo;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rdo;孔子说:&ldo;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去做,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不足,不要攻击别人的缺点,不就是去掉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忘记了自己亲人的感受和处境,这不就是迷惑吗?&rdo;

【解析】樊迟是鲁国的勇士,性格比较接近于子路,说话口无遮拦,容易冲动。所以,有什么问题,别人不好意思问的,他都敢问。这一类的问题,子贡、颜回们绝对不会问。孔子的回答很详尽,也很生动,也是在针对樊迟的弱点。樊迟脾气暴躁,爱说别人的缺点,学习上则缺乏耐心。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六零年代空间女  只为你一个人  弦断无息  朕的大秦要亡了!  重生之擅始善终  金风玉露  重生后不做金丝雀  这绝对是意外  杀帝的闪婚爱人  穿到炮灰私奔前[穿书]  一世容安  云追月  赤绳  姐姐大人是笨蛋  租来的囧女友  民国投机者  所谓罪与罚的叙情诗  檀郎  我怎么这么好看[无限]  春尽江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