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季羡林回忆录的内容 > 第37章(第1页)

第37章(第1页)

我的所谓形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数和字数,一是韵律。前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展的规律大体上是由少到多,单拿字数来讲,总的趋向是由四言发展到五言,由五言发展到七言。其他字数不同的诗,也是有的,但只是偶一见之而已。为什么没有向九言发展?原因说简就简,说繁就繁,这里暂且不谈。

我个人觉得,形式中韵律更为重要,其目的在给人们的听觉以美感享受。原始民族的歌唱,以及给摇篮中婴儿唱的催眠曲,可以为证。这种听觉享受是人类(还有动物?)的良能。世界所有的民族没有没有音乐的。诗当然不是音乐,但是部分可以具有音乐的功能,这就是诗歌的韵律是熔意义和乐声于一炉的。

现在,我们的白话诗,缺乏的正是这种诉之于目的比较整齐的字数和诉之于耳的音乐性。作者虽然苦心孤诣制作一些迷离模糊的意象,可是至少对我来说是&ldo;只堪自怡悦&rdo;的,不能使我感动,更谈不到什么美感享受。

我不是什么诗人,但喜欢读诗,中外诗都读过不少,至今虽已至垂暮之年,积习依然难除,快乐仍旧未减。因此才敢斗胆提出我对新诗的看法。简短截说,我认为,白话诗这样下去,前途是渺茫的。现在有人提倡新体旧诗,我看诗人们不妨试上一试。

诗韵是很重要的问题。近读澳门林佐榆教授的《无悔集》,在&ldo;自序&rdo;中,林教授引程祥徽教授的一首七律:

诗家最忌十三元

戒律无端锁艺魂

未死挺斋录鬼语

狂生季立论人言

地分南北调常异

时隔古今音不浑

濠畔群贤修禊后

中原音韵出笼樊

总的意思是说,十三元这一类中包含着许多古代能叶韵而后来不能叶的字。诗中的&ldo;季立&rdo;是明代的陈第,他论音韵时说过:&ldo;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rdo;这是非常正确的意见。这种例子,还不限于十三元,&ldo;台&rdo;和&ldo;回&rdo;,古代叶韵,现在就不叶。叶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铿锵悦耳,韵不叶,则达不到这个目的。所以,我们今天写新体旧诗,千万不要再胶柱鼓瑟,死死抱住旧韵不放,一定要用今天的新韵,也就是通行全国甚至世界的普通话的韵。字数和行数,则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均可,甚至还可以自创新形式,目的只在诉诸耳目,使读者能得美感享受。

《忆往述怀》第二篇:学林漫步《忆往述怀》语言与文字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其道多端。人类先有了语言,后又有了文字,而禽兽则没有,这是重要区别之一。现在国外有个别的语言学家在研究禽兽的语言,响应者不多。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先不讨论。

我们每个人,除了哑巴以外,总要经常说话。认字的人还要经常使用文字,这和阳光和空气一样,和吃饭与睡觉一样,是离不开的。

但是,有一个现象却往往为非语言学家所忽略,这就是:语言和文字,只要还活着,也就是说还被人使用,就存在不停地变化。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语言亦然,不必细说。为了更轻易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内,由官方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使文字统一和规范化,这是无可非议的,合情合理的。中外历史上都不乏先例,秦始皇的&ldo;书同文&rdo;是一个最有名的例子。我们今天汉字规范化,是经过完备的法律程序通过的,我们全国人民责无旁贷,遵守是我们的义务,是奉公守法的表现。

但是,从长期来看,比如说二三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语言和文字都必须变化,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除非你把语言和文字都搞成化石。

世界上最关心自己语言&ldo;纯洁化&rdo;的是法国。几百年来,法兰西学院不断地作出努力,保持法语的&ldo;纯洁&rdo;,然而法语,同其他语言一样,不断受到&ldo;污染&rdo;,变得不&ldo;纯洁&rdo;起来。这件事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

最近我收到一位x(我不知道他是老中青,姑以x代之)学者的来信。他是个有心人,一个有志之士,想努力保持汉语的规范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但是,他有点&ldo;食今不化&rdo;,不了解语言和文字都不会停滞不变的道理,想使我们今天的规范化字永垂不朽,变成化石。比如在今天的汉语词典上,&ldo;朦眬&rdo;和&ldo;朦胧&rdo;确实分列为两个词儿,前者的解释是&ldo;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rdo;。对后者的解释是&ldo;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rdo;。其实基本的含义就是&ldo;模糊&rdo;。如果说&ldo;朦眬&rdo;与眼有关,而&ldo;朦胧&rdo;与月色有关,那么,对一个瞎子来说,他既无&ldo;朦眬&rdo;,又无&ldo;朦胧&rdo;。如果他写文章(当然是用盲文),他应该用哪一个词儿呢?鲁迅先生的《三闲集》中有一篇文章《醉眼中的朦胧》,这确与眼睛有关,然而他却写作&ldo;朦胧&rdo;,而非&ldo;朦眬&rdo;。根据我的印象,&ldo;朦眬&rdo;这两个字,现在很少有人用,它几乎成为汉语词汇中的盲肠。这位学者硬要勉强区分,&ldo;可怜无补费精神&rdo;。

这位学者还举出了一些别的例子,限于篇幅,我就不举了。他为了勘误,&ldo;写了几百封信,连作者面也不得到(羡林按:此句措辞有问题,也应该&lso;勘一勘&rso;的)……而大量的书一印再印,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册,流向社会传之后代,真是贻害无穷,简直是践踏我们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使大家都当上不孝之(羡林按:应作子)孙败类。这大概不是各位弄学问的大家所心甘情愿的吧?!&rdo;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令我浑身震撼。然而&ldo;五千年&rdo;中,我们的语言文字变了多少次了?我们全体汉族人民,加上我们的老祖宗,岂不都成了不肖子孙败类了吗?

《忆往述怀》第二篇:学林漫步《忆往述怀》文章的题目

文章是广义的提法,细分起来,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项:论文、专著、专题报告等等。所有的这几项都必须有一个题目,有了题目,才能下笔作文章,否则文章是无从写起的。

题目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不出两端,一个是别人出,一个是自己选。

过去一千多年的考试,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的作文,都是老师或其他什么人出题目,应试者或者学生来写文章。封建社会的考试是代圣人立言,万万不能离题的,否则不但中不了秀才、举人或进士,严重的还有杀头的危险。至于学术研究,有的题目由国家领导部门出题目,你根据题目写成研究报告。也有的部门制订科研规划,规划上列出一些题目,供选者参考。一般说来,选择的自由不大。50年代,我也曾参加过制订社会科学规划的工作,开了不知多少会,用了不知多少纸张,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规划终于制订出来了。但是,后来就没有多少人过问,仿佛是&ldo;为规划而规划&rdo;。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药不能停[星际]  年下的恋人  我有鬼眼谁有鬼脸  愚孝男他重生了[七零]  他比钱更撩  他很耀眼  以下犯上  学问人生  一许秦心共余生  周家兄弟  牛棚杂忆  衣锦华棠  另一种回忆录  宦妻,本座跪了  侯门美人骨  咸鱼穿书后秒变作精  重生之不一样的人生  被仙尊大佬争抢后我成了最强团宠  美人一勾手,禁欲秦总掐腰宠  留德十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