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64章

全祖望的这番分析,在细节上或可争议,但至少还是说明了一点:《左传》所表现出来的谥法内容并不自洽。

这些说法和疑惑都很合乎情理,但正如我们在经学和史学当中一再遇到的那样,反方的解释同样合乎情理。

童书业考查《左传》、《史记》的记载,认为自西周中叶以来,列国君臣乃至周天子的谥号与其人一生的德行、功业等等大体相当,如果说这些谥号当真是活人的称号,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567

研究越来越深入,争议也越来越大,从考据角度讲,谥法起源的推断直接影响到对先秦许多文献的时间判断,比如《大武》里几次出现“武王”

这个称号,朱熹由此而怀疑该篇作品是成型于周武王死后。

而王国维、郭沫若之后的一些谥法研究则把谥法的起源向前推进了一大段:不但提前于王、郭的推测,甚至比《谥法解》的说法还早而溯至了晚商时期。

568

汪受宽《谥法研究》论谥法起源,认为周初天子、王妃、诸侯、重臣均无谥号,可见周公创造谥法的古说并不可靠,但谥法之起源也不会太晚,因为统计一下《春秋》,发现其中记载大人物之死一共187次,都是先写人家的名字或爵位,没有一例是按谥号来写的,但写到这些人的葬事时,全书111次葬事全写的是谥号,同样无一例外。

“这就说明,在葬礼中,这些人都得到了谥号,并正式将谥号通告了鲁国,因而书之于鲁史之中。”

汪举了郑庄公为例子:“鲁隐公元年,称郑庄公为郑伯,言‘郑伯克段于鄢’,这是书其爵。

到桓公十一年夏五月,郑庄公死,写为‘郑伯寤生卒’,这是书其名(寤生),因为任何一位郑国国君都可以称为郑伯,为了加以区别,故而在书其死时记其名。

到记郑庄公葬礼,则写成‘秋七月,葬郑庄公’,很显然,这是指郑伯寤生葬礼时正式定谥为庄公。”

但是,《春秋》葬后称谥虽无例外,活人而用美称的却也不是没有。

569

据汪考证,谥法初起于西周,本来是贵族们给去世的父祖拟定美称,这种做法渐渐流行开来,王室也开始仿效,到周孝王时代基本定型,而且,“由于谥号是追美尊者、长者和表示哀伤感情的,所以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是从西周共和以后开始的”

570

汪说谨严精微,但问题并未到此结束,一些意见的冲突或许也只是盲人摸象式的冲突而已。

譬如,殷周彝器上的“生称谥”

当真就是其人生时的美称吗?——有说是的,有说另有原因的。

说是的如夏含夷。

夏从燕侯旨鼎铭文中燕侯旨以殷商惯见的方式称他已去世的父亲为“父辛”

出发,梳理金文演变之脉络,推论周人谥法制度当建立于西周中期,并且是一个缓慢成型的过程,而西周铜器中许多“武”

、“穆”

、“康”

等等确定无疑的谥号被用作生称,看来“谥号式的美称”

不仅仅是用于已逝之先人的。

571

说另有原因的是杨希牧。

杨先是把谥法之建立推定在周初,进而在“生称谥”

问题上给出了一个新颖的意见:所谓“生称谥”

未必真就是生时称谥,而是因为死者的谥号所用的就是他们生前的尊字,所以同一个字,生前为尊字,死后为谥号,外表一样,内涵不同。

杨说是从《左传·隐公八年》众仲关于请谥制度的一段话入手分析的,其中有“诸侯以字为谥”

一句,这句话当初杜预把断句搞错,把“诸侯以字”

作为一顿,后来的学者们大多跟着杜预以讹传讹。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于是有“字”

相邻小说
穷神当家  隐婚老公,撩上瘾  陛下偏要以身相许  八零年代之农家好创业  时光请善待我的她  年代文里做女配  万人嫌雄虫他崩人设了  我愿乘风起  美人嗜血  梦中情寇  病态溺爱  世界十大超级间谍传奇  病娇猫咪饲养手册  活不明白  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白月光佛系日常  无限流boss都爱我  被废后成了邻国皇帝的独宠  产科医院  被鬼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