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28年的时候,曹禺进入了南开大学的政治系。你想这样一个人,父亲让他学政治,就像现在的家长一样断送了孩子。如果他一辈子学政治就毁了,他自己不喜欢,后来想办法远离了这个封建家庭,换一个模式,转到清华大学学习外国文学。那时的清华,文学方面是非常厉害,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北大中文系很多的力量原来都是从清华过来的。曹禺就是在清华读书期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雷雨》。《雷雨》的发表,震动了戏剧界,也同时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界的地位。对于一个天才型的艺术家来说,往往他问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他最好的作品,往往他的成名作、他的处女作,就是他的代表作。在曹禺研究界,很多人说他后面的作品更好。可以说出很多的理由,比如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怎么样,但是从一个戏剧的影响上来看,就是从他受欢迎的程度上来看,他别的戏剧都没有办法达到《雷雨》的高度。后来他在清华外文系毕业之后,到保定教书,又到天津教书,但主要是从事文学创作。后来写的几部戏有《日出》、《原野》等等。做为文学家,曹禺的创作数量是很少的。他是数量少质量高,不像老舍和沈从文。老舍和沈从文的创作数量很大,但是次品很多。数量大,里面总有好作品,好作品不少,坏作品也很多。曹禺还是一个集演员、导演、编剧于一身的剧作家。他可以自己导、演,他自己也演过《雷雨》。他的剧本虽然是话剧剧本,但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脉,就是注重案头阅读效果,他的剧本兼具可演性与可读性:演起来是好看的,但是没有看过话剧只看剧本,一样读得你惊心动魄,剧本本身就有这样的效果。我知道很多的剧本不能读只能演,特别是戏曲的剧本。戏曲全靠演,全靠听。京剧的剧本没法看,全是病句,都不通。
曹禺的话剧,具有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曹禺使中国话剧提高了一大步,从而提高了整个话剧在中国的艺术声誉。之前很多人怀疑中国人能把话剧做好吗,说话剧不适合中国人。从曹禺开始,人们才说中国是可以演好话剧的。有了曹禺的话剧之后,我们才可以说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是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后来到四十年代的时候,曹禺和老舍到美国讲学,后来又辗转回来了。他的戏剧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有民族主义思想,有人道主义思想,还有更深的哲学思想。但是以前的研究都不够,八十年代之后有一些深入的研究。当然他的戏剧现实主义也很强。正因为他自己写戏剧的时候没有想到要表现什么主义,要宣传什么主张,所以他的戏结构很复杂,思想也很复杂。但是你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时候,往往发现他背后有一些更深的东西。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4)
我们以鉴赏为主来看看《雷雨》。《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他在清华读书期间,在一个闷热的夏天,在清华的一个小阁楼上,冒着酷暑在那里写的。别人都去避暑,他正好利用这个闷热,心里的闷热加上天气的闷热加在一起,把这个剧写出来。具体写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个暑假就写出来了。但是这个剧本的内容,他自己说酝酿了五年。在他心里早就朦朦胧胧有一种想法,要写这样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每天弥漫在他的心里,使他闷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苦。他要把这个情绪‐‐20多岁的青年人心里有说不出的东西,要把它发表出来。所以说《雷雨》的创作过程是典型的心理学上说的&ldo;移情的创作&rdo;。这种情绪积聚起来无处转移,无处释放。但人人都有转化的方式,有的人杀人放火,而《雷雨》是这样一种方式。
《雷雨》的原始剧本,如果照原本演出来大概有4个小时,所以曹禺写的时候没有想到演戏,完全是发泄,没有考虑长短的问题,一般话剧演这么长受不了。我们知道一般话剧演2个小时中间还要休息,4个小时没有办法演。无论话剧还是电影,都有个适宜的长度,这是西方人研究了观众心理学之后确定的。你看电影为什么1小时40分钟左右?长了人就受不了,都是为了迎合人,不像中国的戏曲。过几天我要看《长生殿》,是昆曲,几百年来从来没有演过全本。这一次台湾投资800万要全部排出来,要看三个晚上。从来没有一出戏要连着演三个晚上。所以一般导演排《雷雨》都要删节,首先把《序幕》和《尾声》都删掉。所以我们看到的《雷雨》基本上都是四幕,其实后面还有《尾声》,而删掉不删掉区别是很大的。不同的导演处理《雷雨》,从30年代到现在,70多年可以说有过种种出彩的处理方式,每一种处理方式当中都能考察到,与当时那个年代相关联的观点。我当年硕士论文写的就是《雷雨》的演出史,就是考察第一次演出一直演到现在,每一次演出导演是怎么处理的,与这个时代有什么关联。几十年来的研究,说明《雷雨》虽然只是一部戏,但它是说不完的。从任何角度都可以进去分析它,它既是一个命运悲剧,也可以说是社会悲剧、人性悲剧,也可以说是女性的悲剧。
《雷雨》的结构是很古典的结构,是经典的封闭式结构。主要的人物不多,如果看过的话,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而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主要人物之间。从戏剧的角度来讲,我们说哪个是第一主人公不好确定,但是从故事的角度看,有一个主人公,就是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我们现在都叫做企业家,是这样一个人。周朴园过去是少爷,出国留过学,还是个&ldo;海归派&rdo;。这个人经历很复杂,身上既有中国传统的东西,又有西方的东西。他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就是老爷,其实是中年人。现在有一个妻子,他妻子比周朴园年轻很多,看上去大概小了20多岁。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传统的女子,但是实际上她非常复杂‐‐她在《雷雨》中,是具有&ldo;五四精神&rdo;的女子。而周朴园这个人30年前在他的家乡无锡当少爷的时候,和服侍他的一个丫鬟叫侍萍的,有过一段十分纯真的感情,他们生过两个孩子。后来周家不允许他娶这个丫鬟,趁周朴园不在的时候,他们家人做主把侍萍赶走,而那个时候她刚生下第二个儿子。后来她抱着第二个孩子离开周家,大儿子就留在了周家。周家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其实后来被人救醒,辗转漂泊嫁给一个人叫鲁贵。这个鲁贵是个市井无赖,性格上有很多的缺点,就是劳动人民身上的缺点,就是&ldo;精神奴役的创伤&rdo;。虽然是劳动人民,但是属于劳动人民当中不好的,或者是劳动者中的渣子。而侍萍在大家庭做过丫鬟,自己有一定的修养,所以没有办法忍受鲁贵,她就到另外一个学校当女佣。而鲁贵鬼使神差竟然到周家当了管家。
当年周朴园留下的长子叫周萍。我们看,为什么起名叫&ldo;周萍&rdo;?是和他母亲的名字用了同一个字。周萍小时候在无锡家乡长大,后来周朴园把他接到天津来,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我昨天在凤凰卫视谈约旦的接班人的问题,接班人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周朴园想把周萍培养成接班人,让他打理他的工矿企业。可是接他来天津以后,周朴园经常不在家。在空荡荡的大公馆,就像曹禺自己生活的空间一样,年轻的周萍无所事事,他也想了一些很远的东西。恰巧在这个公馆里面还有一个人喜欢向远处想,那就是周萍年轻的后母。他们两个人在辈分上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年纪差不多,他们受过相同的教育,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代人。他们很可能在某一个学校里面是前后级的同学,这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个人嫁给周朴园以后并不认为周朴园对她好,周朴园可能觉得自己对她很好。她自己整天独自在公馆里,思这想那。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周萍是软弱、孤独的人,这两个人就产生了感情。所以周萍和蘩漪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表面上应该是母子,实际上是情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秦先生结婚吗 未来恋人派送中 上海婚姻故事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与爱 腹黑竹马:小青梅,甜蜜蜜 47楼207 快乐崇拜 穿成女配后我成了师尊的师娘 疯批怀里惊坐起,冤种竟是我自己 流连忘返 崛起一万年 深度迷失 闪婚嫁给植物人老公后:我真香了! 河边的女鬼 与权臣为邻 戈勃林禁区 快穿之为了目标人物 逆天萌兽:绝世妖女倾天下殷念苏琳嬿 庭花照时年 大寰妤:许我倾室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