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口增长,是所谓&ldo;前现代&rdo;中国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长。其后略有起伏,到二十世纪中叶,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更大的人口增长,这一次&ldo;现代&rdo;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口达到了十亿以上。其实,它们并不是两次(所谓&ldo;前现代&rdo;和&ldo;现代&rdo;的),而只是一次,或曰一个人口增长。
与此同时,世界历史上出现了几点罕见的&ldo;共时现象&rdo;。据研究,在西方,人口一直处在剧烈的波动和增减之中,但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不再倒退(实际上中国要比西方早半个世纪时间),直至现代。同期中国人口增减的节奏,与之大致相同。[7]
人口增长及由此引起的相关努力,如加强政府等,在西方国家都属于&ldo;现代现象&rdo;,在中国则仍被视为&ldo;古代行为&rdo;,讥为&ldo;封建落伍&rdo;。传统&ldo;现代化理论&rdo;的这些观点,未必能承受清史研究新发现的检验。可惜的是,中国学术界十分自卑,不敢承认自己之&ldo;理论&rdo;,甚至置自己所有之&ldo;事实&rdo;于不顾。
按照过去学术界的流行看法,清代最早发现人口问题的,是乾隆末年的洪亮吉,因与西方人马尔萨斯同时,故被视为&ldo;中国的马尔萨斯&rdo;。但洪亮吉与圣祖相比,已晚了九十余年。特别重要的是,二者的人口思想,在字面上并无多大出入。对人口问题,洪亮吉也主张从发展经济予以解决,与圣祖并无二致。这正代表了中国人口思想的主流,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力求用经济的发展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与之不同的、以限制人口增长为主导的思想,可能只是到下一世纪中叶,才在汪士铎的私人日记(《乙丙日记》)中有所表现;但它多少已偏离了中国人口思想的主流,而较接近于欧洲国家的人口思想。在西方,直到十九世纪才出现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解决政治问题的主张。[8]与中国相比,差了一个世纪。
一直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康熙皇帝依然是陈腐老套,并没能提出限制人口。好像皇帝乐见人口增加,没有&ldo;砍杀尔&rdo;,就有什么&ldo;不是&rdo;似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就此作出进一步的回答。
在《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里,我曾把中国传统经济分为四种类型,或称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为&ldo;不发展经济&rdo;,有如清代十八世纪以前的广西;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口&ldo;长期停滞&rdo;,土地大量抛荒,耕作极为粗放。此后逐步起飞,进入&ldo;发展中经济&rdo;,则全凭人口的增加即需求带来的刺激,显示出人口增加对于传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也正是在其早期看得最为明显,且最少会引起争论。
所谓&ldo;发展中经济&rdo;,其最显著的特征,即人口迅速增加,使它成为各发展时期中速度最快的一个。人力的投入,甚至可能带来收益的递增。同时,土地基本垦辟,进入精耕农业,有如清初以来的中南、西南以及稍后的东北和台湾,以及汉代以来广大的中原地区。过去人们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经济的最高成果,因此有了&ldo;长期停滞&rdo;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
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如清代的广东、江苏,其人口密度已然很高,但仍有显著的增长。清代中叶,广东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发明以&ldo;桑(果)基鱼塘&rdo;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ldo;生态农业&rdo;;江苏更成为一个(传统)&ldo;工业区&rdo;,拥有全国最高密度的人口。这些地区人口是否已经太多了呢?据史料记载,常熟在雍正以前棉作较少,&ldo;盖黄霉削草,必资人多,曩时人较少也&rdo;,以后&ldo;生齿日繁,故种棉渐多&rdo;。[9]仍有赖于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在那些棉花、棉布产区)。
与一般认识相反,人口增长对清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贡献,其实莫过于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因为没有人口的如是快速大量的增加,则没有需求的如此扩大;而没有需求的扩大,就不会出现&ldo;集中种植&rdo;的&ldo;规模经济&rdo;,也就没有省区间的比较优势及其交换可言。推而言之,中国传统文明的高度繁荣和种种成就,都与中国人口的众多和密集状态密切相关;而这种成就,又不是每一个人口高密度文明都一定能够&ldo;自然而然&rdo;取得的。[10]
什么叫&ldo;比较优势&rdo;及其交换?举例来说,在中国南方许多地土上,一亩地可以产出数石的粮食,而往往只能生产很少的棉花(如四川仁寿&ldo;利与种田等,亩可二十觔&rdo;;[11]民国初年广东棉花亩产只有几斤[12]);在华北等棉产区,棉产量相当高(如&ldo;齐鲁人种棉者&rdo;,&ldo;亩收二三百斤以为常&rdo;;[13]山东兖州&ldo;五谷之利不及其半&rdo;[14]),而粮食亩产难以过石。不难看出,这里有着比较优势的重大差别。面对这种局面,只需做一调整,如以南方地亩种植粮食,而以北方适宜地区改种棉花,社会总产量就会有很大的、甚至是成倍的增加。而且,这都是在不再增加耕地、也不需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大投入的情况下便可取得的。它扩大了生产可能性的边界,增加了社会的整体产出。它的成就(如经济的商品性发展),仅用&ldo;精耕细作&rdo;一辞是不能概括的。而这正是近几世纪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实,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15]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决定去找我亲爸 禅盗 我和侦探伯爵 民国奇人 嫁夫 死遁后未婚夫后悔了 死对头他超甜的 陆小凤系列03决战前后 隋唐乱 最后一束米迦勒雏菊 重生八零喜当家 极道鬼魔 我的印钞机女友 伏灵异闻录 七杀手 西柚汽水 黎明沉眠[星际] 知行合一王阳明 我的阴灵女友 喀什,你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