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在父亲的教导下,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
巴赫10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15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18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地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创作也以宗教音乐为主。随着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随之声名鹊起,成为了一名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15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ldo;键盘乐的旧约圣经&rdo;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也许正因为如此,画像上的巴赫总是眯着眼睛),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26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地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9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音乐的巴罗克时代也就结束了。
交响乐之父海顿
1791年的一个晚上,在维也纳的一座贵族府邸里,一曲《g大调第94交响曲》正在演出。在快速、激昂的第一乐章结束后,按照交响曲的一般格式,徐缓宁静的第二乐章开始响起。那些对音乐并不真正理解的贵妇人们,于是像往常一样昏昏欲睡,漫不经心。然而正在这时,乐队突然爆发出了巨雷般的强奏,使得那些女士们吓了一跳,一下子睡意全无,又专注于台上的演奏了。
这首曲子的作者就是海顿,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ldo;交响乐之父&rdo;。《g大调第94交响曲》是海顿的新作,据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教训一下那些在演奏中打瞌睡、不尊重艺术家的贵妇人们。由于这首乐曲的慢板乐章具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特点,被人们称它为《&ldo;惊愕&rdo;交响曲》。
1732年,海顿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车匠家庭。因为嗓音甜美,8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从1761年开始,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90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了英国伦敦,写了12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这使他从此名震全欧。在英国,他的音乐备受欢迎。他出席了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海顿的一生中有几十年的时间在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齐的宫廷中担任乐队长。有一年,公爵突然宣布要解散宫廷乐队,这意味着几十位乐师将失去生计。出于对乐师们的同情,同时也为了自己不被解雇,海顿写了一首交响曲,由他自己指挥在乐队解散前的最后一次音乐会上演奏。这首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不像通常的交响曲那样一起结束演奏,根据总谱上的指示,乐队的各种乐器声部都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结束的,乐师们在演奏完自己的声部后熄灭自己面前谱架上用以照明的蜡烛,默默地离开乐队,先是圆号,然后是双簧管、大管、低音提琴。到最后,只剩下两位小提琴师在仅有两支蜡烛照明的昏暗的舞台上演奏着纤细哀婉的旋律。终于,他们也结束了演奏,吹灭蜡烛离去这种充满伤感的结尾使埃斯特哈齐公爵大为感动,但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他明白了蕴含在其中的乐师们惜别的凄凉之情时,当即做出决定,不再解散宫廷乐队。这部乐曲最后被定名为《告别交响曲》。
又有一次,海顿的新作《第96交响曲》举行首演,大厅里坐满了听众。正当演出进行时,突然,一盏大吊灯从屋顶上落下来,摔得粉碎,然而竟未砸伤一人。听众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感叹:&ldo;奇迹!奇迹!&rdo;于是,这首交响曲就被后人称为《&ldo;奇迹&rdo;交响曲》。
海顿还是德国国歌的作者。海顿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以表达他对王室和祖国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激发了他写作国歌的豪情。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ldo;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rdo;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他的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国的国歌。
音乐神童莫扎特
在西方音乐史上,天才并不少见,但作曲能够做到像吃饭和呼吸那样随意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从小就如此。但莫扎特就是这样的人。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正因为如此,莫扎特在当时就被公认为&ldo;音乐神童&rdo;。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ldo;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rdo;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夫朋妻友 异端的权利 卿卿美人画罪师 许你一个未来 柔情皇上亡国记 [综漫]恋爱脑今天篡位了吗 深度沦陷 神老乡 总裁大人你不配 何处金屋可藏娇 黑皮将军的小青梅 华盖集续编 九眼天医 阴妻来了 玄学大师是学霸 莉莉玛莲/再见海因茨 [综漫]次元召唤目录 啤酒谋杀案/五只小猪 首相绑架案/波罗探案集 狗男主今天火葬场了吗[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