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庞这些思想所提出的最大挑战对象,便是18世纪以后启蒙哲学中有关理性人的假设。在他看来,&ot;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用处。&ot;因此在同人类的各种作为文明动力的感情‐‐&ot;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ot;‐‐的对抗中,理性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赢家。这也是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或科学观念在面对群体(不管其中的个人有多么高的智力水平)时,必须使它们低俗化和简单化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勒庞
是可做乔治&iddot;奥威尔的老师的,他不但知道在&ot;政治和语言的堕落&ot;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指出&ot;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ot;,并不全是宣传者的过错,因为这些东西是&ot;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ot;。这些在群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观念,其威力只同它所唤醒的形象而不是它们的真实含义有关。只有这些避免了分析和批判的观念,才能在群体眼里具有自然甚至是超自然的力量,让群体&ot;肃然起敬,俯首而立&ot;,&ot;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宏伟壮丽的幻象,也正是它们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一力量。它们是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信众只能诚惶诚恐地来到它们面前。&ot;因此,那些详加分析便会歧义纷呈的观念‐‐例如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所以具有神奇的威力,只是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空洞的政治口号‐‐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好像全被它们集于一身。
于此,我们也许更容易理解像韦伯和罗素这些曾经有志于参政的大思想家为何失败了。在观念简单化效应的作用下,凡是抱着怀疑的精神、相信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极不易发现&ot;确定性真理&ot;的人,尤其是一个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的方式说明问题的人,在群体中是没有地位的;当面对激奋的群情时,他尤其会生出苍白无力的感觉,因为他意识到他要与之作对的,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还有&ot;多数的力量&ot;,还有贯彻这种行为时的偏执态度。我们更能理解,所谓专业精英,不管其智力多么高强,他陈明利害得失的理性努力,面对被空洞的观念冲昏了头脑的群体,反而会感觉自己十分迂腐和无聊。更为可悲的是,面对群众的荒谬与狂热,明智之士更有可能根本不会做出这样的努力,而是同群体~起陷入其中,事后又惊叹于自己连常识都已忘却的愚蠢。弗洛姆曾从个人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边缘化或受其排挤而导致的内心焦虑出发,对这种放弃独立判断能力的过程做过分析,他所说的人们情愿&ot;逃避自由&ot;的原因,便包括着在这种内心焦虑的压力下,人们会情不自禁放弃个人立场的倾向,因为正如勒庞的解释所表明的,怀疑造成的不明确性,不但不会让群众喜欢,而且有可能使他们生出足以致人死命的愤怒。
4群体的&ot;道德&ot;
读勒庞的人或许最易于得出一个印象,即他过多地强调了群体的负面形象。但是,&ot;群体心理&ot;给个人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并不全然只是我们日常用语中所说的&ot;罪恶&ot;,它所导致的结果要比这复杂得多。用勒庞的话说:&ot;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ot;因此对于我们在群体中看到的情况,很难仅仅用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来定义,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现象。
如勒庞一再所说,他所研究的并不是&ot;群体犯罪的心理学&ot;,而是表现在所有类型群体中的心理学特征,其中自然也包括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群体。参与到群体中的个人,不但能够变得&ot;偏执而野蛮&ot;,而且在他只有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理解的各种&ot;理想&ot;的鼓舞下,他并不像大多数个人犯罪那样是受自我利益支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群体行为的结果看上去非常恶劣,但参与其中的个人的动机,却很可能与卑鄙邪恶的私欲丝毫无涉。
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它便会表现出极高的&ot;道德&ot;。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道德呢?对此勒庞有个十分重要的区分,他说,如果&ot;道德&ot;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它当然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ot;道德&ot;的内容,则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不错,作为&ot;暴民&ot;的群体,其残忍程度常令人瞠目结舌,以致不断地有人因此而感叹人性之恶。而勒庞的分析则提醒我们,这里所说的&ot;人&ot;,在很多情况下应是指群体中的人,而非孤立的个人。如果群体的行为动机也完全是出自支配着个人行为的非法私利,那当然只能把它视为一种犯罪。这样的群体可以是黑社会或聚散无常的暴民团体,却不可能成为一个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要素。群体要想成为历史变迁的主角,它必须多多少少&ot;为信仰而战&ot;,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必须是为了某些简单而明确的信仰。在人们对惟一神教已失去信仰的时代,最有可能对组成群体的个人发挥巨大作用的,便是勒庞所说的&ot;民族的荣誉、前途或爱国主义&ot;。群体在这些信仰的激励下,很容易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并且它所能达到的崇高程度,是孤立的个人绝对望尘莫及的。这是一些与个人的日常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观念,只有它们能够让群体&ot;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ot;。
因此勒庞断言,凡是大规模的群体运动,总是类似于宗教运动。我们这个世纪的学者谈论甚多的意识形态之争,原本是勤庞早有深切感受的一个老话题了。他说:&ot;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ot;这种运动表面上看就像是一首奇怪的交响诗,它兼有残酷和崇高两个截然不同的主旋律:崇高的境界,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自己的幸福,它的&ot;道德净化&ot;作用,使他们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当然,这些受到崇高的宗教感情所激励的群众,&ot;必然会用火与剑去清除那些反对建立新信仰的人&ot;,因而在无辜者的鲜血中映出的,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人性的邪恶,而是真诚而不屈的信念,是出自&ot;群体灵魂运作&ot;的产物。
如果我们站在康德传统的伦理哲学基础上加以分析,勒庞所说的群体的不宽容和狂热,显然是同脱离了个人主义道德基础的&ot;群体道德&ot;有关的。从后来研究集体主义运动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进~步的了解,群体中个人利益的暂时消失,以及相应的犯罪意识的混灭,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目标被一个集体目标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勒庞称群体中的个人会失去责任意识,也许并不十分恰当。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群体中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对残暴行为不负私人道德意义上的责任,群体是个&ot;无名氏&ot;的作用外,很可能还因为他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要为一个&ot;更崇高的事业负责&ot;。在这种责任意识的激励下,他会不自觉地自我渺小化,把自己日常经营的目标与它对立起来,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的个人目标同样也是没有价值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偏执少年你要乖[重生] 每天奔赴追妻现场 那些年一起追过的男主[穿书] 十宗罪6 孙子大传 婚宠不休 蜜战不休:总裁别缠我 罗宾与怪客(亚森·罗宾系列) 正说明朝十六臣 十宗罪4 弥望天堂 爱笑的眼睛 我和我喜欢的你 我的厨神女友 山间柳 课桌里的小时光 和鬼有个约会 少将的假男友[哨向] 倾城逝 十宗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