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翁在美国的家,客厅中除了张大千一幅山水中堂外,还有两幅十分独特而富有纪念意义的字画,一幅是张大千草草几笔的小品青瓜,另一幅是张大千写的一幅字,记张大千特备菜肴款待家翁,座中还有画家方召麔女士。家翁认为小青瓜的一幅画是他与高岭梅、张大千的交往纪念。
家翁一生有很多“威水”事迹,但他最感到得意的,也最能代表他为人的是以上几件仗义助人之事,我以为正因为他有古侠之风。他最乐在其中的事就是行侠仗义,他帮的几个人,事前都是素未谋面的。正如他常开玩笑自嘲,其实是自鸣得意的说法:“我一生,无他,好管闲事!”
谈起张大千,家翁所藏其他名家送他的画也不少,每幅画的背后大概都有一个故事。近代名画家徐悲鸿、王济远、黄般若、赵少昂、黄君璧、方君璧、陈荆鸿、黄苗子等,均曾与家翁交往。他有一张照片,张大千右手扶着郎静山,左手搭着家翁的肩膀,三个“长衫客”,笑得灿烂,看得人羡慕之极。
谈到画,家翁又有可爱之处。换作别人,家藏名画,一定珍而重之,因为是值钱的。名画家送他的画,他杂乱无章地挂个满壁;挂不起的,他胡乱卷起就放到衣柜里;谈到某段相关往事就出以示客。有些名家的画,他居然自己用浆糊胶水装裱,其实画可能给裱坏了,但他仍沾沾自喜。他见到这些画,只想到朋友交情而不是这幅名画的价钱。前几年饭厅壁上张大千的画旁边是另一位名家的赠字,后来认识了孙国栋教授,孙教授写了一首词送给他,他高兴极了,立刻以孙教授的书法换了名家的字,理由是:孙教授意厚情浓,我要天天看着。
在家里,家翁有一角天地,那是对着窗外小湖的书桌,旁边是他收藏稿件、照片和资料的小书架。这一角小天地,正如他的脑袋,藏着中国近世历史的宝贵资料。由于他是记者和编辑的缘故,他资料之齐全,照片之多,我们看似乱作一堆,但他自己却像变法宝一样,要什么可以掏出什么来。有一次我在加州轩佛市的三邑公所看到名将蔡廷锴的墨宝,回家煞有介事地告诉家翁。家翁微笑不语,从抽屉拿出照片一张,他与这位“靓仔”将军并肩坐在南华球场一起看足球!
“大天二”、“特级校对”与《记者故事》
认识家翁的朋友都知道,家翁是一个“坐不稳”的人,总是奔跑四处,耳听八方;遇到问题,“计仔”甚多。他对什么事情都有兴趣,不懂的都会追问。又由于自学出身,博闻强记习以为常,他对各方事物,总有点常识。一九三九年他开始在《星岛日报》写足球经,栏名“水皮漫笔”;“水皮”,波经是也。“水皮”在广东话是不济事的意思,他也借此自嘲是外行人写波经。其实他一来好足球,二来交游广阔,与著名球星皆有往还,写的波经常有别人所没有的角度和见解。家翁脑筋灵活,在评波之时善用自创的形容词,他敢批评足球名将姚卓然花巧,盘球不交自我表演,谓他“左插花右插花”,生动鬼马,娱乐性丰富,读者自然喜欢。记得儿时电台讲波著名的足球评论员叶观揖发明了“蒙查查”一语,后来成为香港地传神的形容词。家翁比他更早,我们现在常用“拥趸”一词,正是家翁在波经中的神来之笔。
写《水波漫笔》,家翁用“大天二”作笔名。对于“大天二”笔名的起源,很多人有不同的说法。家翁在《星岛》的旧部只知这是他的诨名,好的意思是“江湖好汉”,不好的意思是“烂仔一名”;因为这位“老总”有江湖义气,所以用这笔名写波经。最近卜少夫老又解释说“大天二”是张发奎的诨名,张发奎的签名,奎字看起来像“大天二”,即广东人称之“大佬”。卜老说由于陈梦因在新闻界著名侠义,与大天二的声望相符,所以取名“大天二”。他们所述家翁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真的,不过“大天二”笔名却另有起源。原来抗战时期,珠江三角洲有一位响当当的草莽英雄何老二,诨名“大天二”。家翁平生不问别人地位与出身,最敬重的是侠义之人和事,极推崇这位江湖好汉,也觉得他与自己性情相合,所以就取了“大天二”作笔名。
波经是很即时的,过后就很少有人会重看了,可是食经却是历久常新的。“大天二”的波经已经很少人记得,但“特级校对”的“食经”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寻来细读。文化圈中人皆知香港“食经”之开先河者“特级校对”,“特级校对”即“大天二”,是家翁陈梦因也。一九五一年二月,《星岛日报》娱乐版要加强内容,该版的编辑陈良光想到了衣、食、住、行的生活主题,因为家翁精于粤菜,常以“食在广州”挂在口边,于是请他每日写一篇饮食小品,题为“食经”。那时家翁是《星岛日报》的总编辑,每天都要看“大样”,所以自嘲为特级校对,开栏写“食经”,也就用了“特级校对”作笔名。如此一写,想不到反应甚佳,每天接到不少读者来信询问各种饮食问题,“特级校对”成了饮食顾问,“食经”也就变了长寿专栏,后来更结集成单行本《食经》十册。《食经》早已绝版,我家勉强是凑合到一整套,当中还有是影印本的,不过“特级校对”之笔名,家翁用到过世之前,从未辍笔。我是在前几年因为很多朋友谈及,江献珠女士又珍而重之地藏了一套,我才向家翁讨来一看。我初以为是过时的东西,谁知一看就不能释手。在他之前也有食经的出现,不过所谓食经其实是食谱而已。在香港报刊上从文化的角度来写饮食,是“特级校对”《食经》开的先河。《食经》里固然有些菜谱,但菜谱并不作主,主要是菜谱背后的原理和故事。例如他熟悉广州四大名厨,因而知道名厨最讲究基本功夫,写出为何“大豆芽菜炒肉松”是考厨师的第一道菜。记者出身,加上战时采访和宣传抗日,大江南北,无远不至,所以家翁对各地饮食文化颇有独到而有趣的故事。又因为他与军政名人往还,经常有机会作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座上客,所以很多著名家厨的秘方,他均有本事探出来。他还有一道写食经的“板斧”,就是每天上街市,视察市情民情。《食经》之后他又写了《讲食集》、《粤菜溯源录》和《鼎鼐杂碎》等有关中国饮食的书,可惜印数都不多,很多朋友向我们要,而我们却没有多几本存书。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你的宝贝已关机[星际] 顶流他姨是混血小饕餮 摄政王他又黑化了 小宝(《张公案》番外) 毛佩琪正说永乐大帝朱棣 猫猫O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怨灵诡事 [综]你的愿望 我来实现 穿成虐文O攻略了隐藏Alpha 未来巨星是学渣 甜妻在怀:总裁大人用力宠 死亡禁忌 师姐太快了 余辉探案之谁是凶手 怪笑小说 如果恶魔对我笑[重生] 我在七零修拖拉机 榻上藏娇 回首(倾心GL续) 有财有貌,有病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