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细说宋朝读书笔记 > 第70章(第1页)

第70章(第1页)

他们再去劝英宗,针对英宗张口就说:&ldo;太后待我无恩&rdo;,韩琦说:&ldo;父母慈爱而儿子孝,这不足为道。只有父母不慈,儿子不失孝道,这才值得称颂。何况父母岂有不慈爱的?&rdo;英宗若有所悟,两宫关系略有缓解。

即位后的大半年间,英宗身体时好时坏,到这年岁末,他已能够御殿视朝了。次年,改元治平,英宗已经可以不知疲倦的处理政务。曹太后原对朝政并无兴趣,这时却无还政之意,似与两宫不和有关。在韩琦等朝臣看来,女主垂帘乃迫不得已,久不还政更非盛世之象。台谏、侍从请求太后归政的奏章接二连三呈上来,迫使太后撤帘的舆论已到火候。

一天,禀事以后,韩琦单独留下,要求太后允准他辞去相位,出灵州郡。曹太后明白他的意图,说:&ldo;相公岂可求退?老身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先退。&rdo;韩琦立即称贺太后还政,贤明超过东汉马皇后和邓皇后,追问道:&ldo;台谏也有章疏请太后归政,不知决定何日撤帘?&rdo;曹太后似有不悦,起身入内。韩琦大声喝令仪鸾司撤帘,帏帘拉开,犹能见到太后背影。

一说,曹太后总把皇帝玉玺放在自己宫中,英宗外出巡幸时,他也带上玉玺同往。韩琦就安排太后与英宗出外祈雨,回宫后他当即以民众皆欢慰、台谏有奏章为由,奏请太后还政。太后恼怒道:&ldo;叫做也由相公,不叫做也由相公。&rdo;韩琦立在帘外,不撤帘就不下殿,曹太后只得被迫还政。

尽管记载颇多异同,但曹太后归政迫于形势,出于无奈,在台谏官一再谏诤下,由韩琦主其事则毫无疑问。由于这种制约机制的有效存在,兼之宋代家法对母后干政约束甚严,两宋尽管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多达八人,却从未危乱政局。

英宗亲政之初,颇欲有所作为,亲自点名把仁宗超颇有直声的谏官唐介召入朝,让他权御史中丞,做自己的耳目,去弹击奸邪小人。但他似乎并不像《宋史》本纪称颂的那样,是什么&ldo;明哲之资&rdo;。他缺乏根据的怀疑人,认定在他立为皇子一事上,三司使蔡襄向仁宗发过不好的议论,就违反宋代君主不得暗示台谏弹劾某官的做法,唆使谏官傅尧俞奏弹蔡襄,遭到拒绝以后,还是把蔡襄撵出了朝廷。英宗的生性固执集中体现在濮议上,这是牵动英宗朝的大事件。

英宗立为皇子时,正在为生父濮安懿王守丧。位居九五之尊以后,血浓于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治平二年(1065年),英宗把已故濮王的名分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按照儒家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秦汉以来那些推尊其父母为皇帝皇后的做法,都是见讥于当时、非议于后世的。

于是,朝臣们很快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派。一派主张英宗应该称濮王为皇伯,理由是&ldo;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rdo;。这派以台谏官为主体,有司马光、贾黯、吕诲、吕大防、范纯仁、傅尧俞等,还包括不少礼官和侍从等朝臣,例如翰林学士王珪、判太常寺范镇、知制诰韩维、权三司使吕公弼等,声势相当浩大。另一派主张英宗应该称濮王为皇考,理由是&ldo;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rdo;。这一派都是宰执大臣,有韩琦、欧阳修、曾公亮、赵槩等,中书大权在握。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亦乐乎。

台谏制度经真宗一朝的完善,台谏官敢言直谏的元气经仁宗一朝的涵育,正进入沛然浩荡的时期。宰执坚持皇考说,激怒了于礼于理都略占上风的台谏官。台谏官本来就有监督制约相权的职能,他们认为宰执固执皇考说就是&ldo;臣权太盛、邪议干正&rdo;。不过,台谏官对大臣的弹劾最终还需有皇帝的支持,而在濮议中英宗与宰执们是坐在一条板凳上的。于是,权御史中丞贾黯被解职出京,知谏院司马光被免去谏职担任侍读,明眼人谁都知道这是在削弱反对称皇考的台谏官的力量。到这年十月,在朝的台谏官只剩下三人。

次年正月,侍御史知杂事吕诲联合御史范纯仁和吕大防联合上疏,参劾全体宰执,说他们&ldo;拒塞正论,挟邪罔上&rdo;,接下去的话也意气用事了,&ldo;请尚方之剑,虽古人所难;举有国之刑,况典章犹在&rdo;,即便不砍头,也应该判刑。到这地步,英宗不得不表态。诏书虽没有接受称濮王为&ldo;皇&rdo;,但仍称其为&ldo;亲&rdo;,并把濮王坟莹称为陵园,实际上还是将生父与仁宗并列。

吕诲等见论列弹奏不被采纳,交还了御史敕告,集体辞职,还放出话来,声称与称皇考派&ldo;理不两立&rdo;。英宗召来了宰执,问他们如何平息这场风波,欧阳修也逼着英宗作出选择:&ldo;留御史,还是留我们,唯听圣旨。&rdo;英宗的天平在私心的摇摆下倾向了宰执,把吕诲等三人贬出京师。

出使契丹刚回朝的知谏院傅尧俞、侍御史赵瞻和赵鼎得知濮议结局如此,也不再上朝,在家&ldo;待罪&rdo;。所谓待罪,是台谏官行使其正当言事权的最后一举,是宋代台谏官言事不屈从于君权的制度保证。傅尧俞还拒绝了侍御史知杂事的新任命,他们都要求与吕诲等同进退。英宗只得把傅尧俞等三人也贬为州郡长吏。反对称皇考的台谏官都贬黜出朝,京城传开了&ldo;绝市无台官&rdo;的谚语。濮议在君权与相权的联手压制下收场,称皇考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炮灰[快穿]  大佬宠妻不腻  我用app养老婆  她如清风入怀  绝色召唤师:嫡妃不好惹  一秒闪婚:首长大人夜夜宠  末路情途  穿成替嫁夫郎后  男神想要复婚[娱乐圈]  团宠小师妹是棵千岁兰  国师又又又想篡位了  当C好快乐哦  听声辨罪[探案]  辣妻乖乖,叫老公!  我的那些年  民国绿茶穿成炮灰替身  扮成女装去替嫁  天神诀(上)  大棠盛世  如此刚刚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