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首多用&ot;穆天子&ot;及汉武的典故,中段云:
汉皇好神仙,妻子思脱屣。
东巡并西幸,离宫宿罗绮。
宠夺长门陈,恩盛倾城李。
秾华即修夜,痛入哀蝉诔。
若无不死方,得令昭阳起。
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
此则世祖好佛,好巡幸;废后降封,端敬得宠;因悼端敬过哀而致疾,以及遗诏自责诸本事,皆包含在内。值得注意的是特用&ot;李夫人&ot;典。又《读史有感》八首之三:
昭阳甲帐影婵娟,惭愧深恩未敢前。
催道汉皇天上好,从容恐杀李延年。
心史谓此咏贞妃殉葬事,而用李延年典,凡此皆可说明端敬出身应如《古意》第六首所描写,原来是一名妓。
第四首最后一段是议论,借佛法讽示为帝王之道。综括四首诗意,实为对世祖的讥刺:既好佛而又溺于尘缘,为情所累;以汉武作比,好色、好巡游,不恤物力;求长生反促其寿。
第69节:第四章世祖(7)
至于董小宛之谜,以前读心史先生的著作,深以为是;但近年的想法已有改变。这桩公案的疑点,实在很多。心史谓董鄂氏绝非董小宛,主要的论证是董小宛的年龄,其言如此:
当小宛艳帜高张之日,正世祖呱呱坠地之年;小宛死于顺治辛卯,辟疆《同人集》中,海内名流以诗词相吊者无数,时世祖尚只十四岁,小宛则二十八岁,所谓年长以倍者也。
按:董小宛于崇祯十五年壬午归冒辟疆,前后凡九年;又张明弼作《冒姬董小宛传》谓死时&ot;年仅二十七岁&ot;,则应死于顺治七年庚寅,非八年辛卯。
年龄自是一个问题。但首须了解者,董小宛不一定于顺治七年入宫;如我前面所谈,明明显示,有一名妓,先入豪家,于顺治十三年为世祖所夺。此一名妓如为董小宛,则应为三十三岁,就常情而言,已至所谓&ot;色衰&ot;之时;但天生尤物,不可以常情衡度。《过墟志》所记刘三秀,确有其事,入王府时,其女亦已适人生子,而犹复艳绝人寰。以彼例此,董小宛三十三岁得承恩眷,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至于《同人集》中&ot;以诗词相吊者无数&ot;,并不能证明董小宛必已去世,因为不能明言已入豪门。相反的,吴梅村的诗、龚芝麓的词,都暗示董小宛与冒辟疆是生离而非死别。先谈龚词,为题《影梅庵忆语》的一首《贺新郎》,后半阕有句:
碧海青天何限事,难倩附书黄犬。借棋日酒年宽免。搔首凉宵风露下,羡烟霄破镜犹堪典。双凤带,再生翦。
李义山诗:&ot;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ot;此言董小宛不但未死,且高高在上,故&ot;难倩附书黄犬&ot;。黄犬即&ot;黄耳&ot;,用陆机入洛,遣快犬&ot;黄耳&ot;赍书归吴的故事;若谓已死,不能遣犬入泉台。&ot;羡烟霄破镜犹堪典&ot;,尤为明白:&ot;烟霄&ot;即元宵,用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生离相约,元宵&ot;卖半照&ot;,破镜重圆的故事,谓冒辟疆自叹不如徐德言。凡此皆足以证明董小宛犹在人间,但绝不能通音问,更遑论重圆鸳梦,则唯有寄望于来生复为夫妇了。
最强烈的证据,还是在梅村诗集中,《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绝的最后一句&ot;墓门深更阻侯门&ot;,早有人指出可疑,如罗瘿公《宾退随笔》:
小宛真病殁,则侯门作何解耶?岂有人家姬人之墓,谓其深阻侯门者乎?
这是提出疑问,罗瘿公如果注意到此八绝句前&ot;四六小引&ot;中的一联,对这句诗更可得一正解。
这一联是:&ot;名留琬琰,迹寄丹青。&ot;下句谓小宛画像,上句何解?&ot;琬琰&ot;者《琬琰集》,宋杜大珪撰;又明朝徐纮有《明名臣琬琰录》,辑录宋明两朝大臣碑传。试问董小宛的出身及身份,何得&ot;名留琬琰&ot;?但是端敬却有御制的行状、词臣的诔文,岂非&ot;名留琬琰&ot;?我这个看法曾质诸周弃子先生,亦以为然。
于此可知,董小宛画像是在端敬薨后所制,冒辟疆供奉于密室追悼所用。所谓&ot;墓门深更阻侯门&ot;,言冒辟疆&ot;欲吊&ot;墓门亦不可得,因为陵寝重地,寻常百姓所不能到。这是&ot;阻侯门&ot;三字的正解。
此外还有许多证据,指出端敬就是董小宛;这些证据,可分消极与积极两方面来考证。所谓消极的证据是,要证明董小宛未死;积极的证据是,董小宛不但未死,且已入宫承宠。兹再如举一证,先言消极的证据,仍以释&ot;墓门&ot;之谜为主。
第70节:第四章世祖(8)
陈其年《妇人集》记董小宛,有冒辟疆晚辈作注,下引之文,括弧内即为注释:
秦淮董姬(字小宛),才色擅一时,后归如皋冒推官(名襄);明秀温惠,与推官雅称。居艳月楼,集古今闺帏轶事为一书,名曰《奁艳》。王吏部撰《朱鸟逸史》,往往津逮之。(姬后夭,葬影梅庵旁,张明弼揭阳为传,吴绮兵曹为诔,详载《影梅庵忆语》中。)
这段文与注释,骤看了无异处,但既知端敬即董小宛,便知作者与注者,下笔之际,皆别有机杼。
先说原文:第一,不着董小宛及冒辟疆的名字;第二,特意用冒辟疆在清朝征辟而未就的&ot;推官&ot;一官衔;第三,不言&ot;水绘&ot;,不言&ot;影梅&ot;,而用&ot;艳月楼&ot;,凡此皆有所讳。易言之,即不愿读者知此文的董与冒,即为董小宛、冒辟疆。
其次,注者欲明本事,自非注出名字不可;但又恐被祸,因而加上一句&ot;姬后夭,葬影梅庵旁&ot;。二十七岁而殁,不得谓夭;端敬三十四岁而殁,更不得谓之夭,特用一&ot;夭&ot;字者,希望导致读者产生一错误的印象:&ot;董姬&ot;不过一雏姬而已。
说&ot;葬于影梅庵&ot;更为欲盖弥彰,用意在抵消吴梅村的&ot;墓门深更阻侯门&ot;,而同时暗示董小宛根本非葬于影梅庵。一义双训,原是中国文字运用的最高技巧,对浅薄者深恐其辗转传闻,随意附会,致肇巨祸,故以简单一句话,表明葬于孝陵的端敬非董小宛;对智者而言,既葬于影梅庵,别置庐墓亦可,何致有&ot;墓门深更阻侯门&ot;之叹?但既知其隐衷,必知其轻重,轻则无事,重则有门户之祸,自然心有丘壑,不致信口雌黄。
庚申除夕,读冒辟疆《同人集》至破晓,既喜且惑。喜则从吴梅村、龚芝麓两人致冒书札,获得董小宛即端敬的确证;惑者心史先生作《董小宛考》,广征博引,《同人集》尤为主要凭借,何以对若干关键性的资料,竟尔忽略,以致有明显的疑问存在,其中尤以&ot;小宛之年&ot;,误二十七为二十八,为导致其错误结论的由来。在此有作进一步澄清的必要。心史于《董小宛考》,在分年考证其行谊之前,有一概括的说明:
小宛之年,各家言止二十七岁,既见于张明弼所作小传,又余淡心《板桥杂记》云:&ot;小宛事辟疆九年,年二十七,以劳瘁死,辟疆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哭之。&ot;张、余皆记小宛之年,淡心尤记其死因,由于劳瘁,盖亦从《影梅庵忆语》中之词旨也。然据&ot;忆语&ot;,则当得年二十有八。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揣着霸总孩子去种田 销售婚姻/如果还能在一起 重生之末世新纪元 接管花上司 快穿之攻略目标人物 鸿门招婿宴 小女花不弃/不弃 荣谋 兽王家的小媳妇 养妖记 雀登仙 登堂入室 男生贾里 你就是馋我的兔子 那个夏天那个秋天 如果这都不算爱 盘桃 我给初恋养儿子 戒不掉宠你 病弱Alpha每天都在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