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32章

经过这一事件之后,孙中山声明大噪,报纸争相访问,就连中国,都有梁启超主持编务的《时务报》,分别在14、15、17、19、21、28册曾分别译载英国、日本的有关报道,如《英国律师论孙中山被禁事》、《论传言英将控告孙中山一案》、《论孙逸仙》等。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甚至把他收入了《中国名人辞典》。

孙中山把这事儿用英文写成一本《伦敦被难记》,于1897年出版,感动了无数革命志士,至此声望日隆,连被通缉的身价都涨到了50万银元。

后来他作了临时大总统,当日出卖他的邓廷铿居然还厚着脸皮跑来与他要官作,气得孙的副官要拔枪把他毙掉,最后还是孙中山出面解围,不与他一般见识,直接轰出了总统府了事。

电报史上的奇观‐‐民国通电趣谈

前面说过了,电报讲究的是惜墨如金,无论是写成文言还是白话,所有人都挖空心思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

可是凡事总有例外,有一种电报,非但不考虑节约字数,反而要求极尽铺排之能事,废话涛涛,洋洋千言乃至万言。

这种电报,叫做&ldo;通电&rdo;。

熟悉民国的人都知道,&ldo;通电&rdo;在民国史上出现得极为频繁,深深地渗透到那一段历史的腠理中去,治史者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的‐‐乃至于有人说&ldo;不读通电,则民国无史矣&rdo;。

民国之人对通电的挚爱无以伦比,上台要通电、下野要通电、嘉奖要通电、谴责要通电、讨伐要通电,和谈要通电,甚至大学老师被政府欠了薪水也要通电……

有人作过统计,1912年有案可查的民国通电已经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67次,1922年97次,1926年50次,1927年51次。

搞得整个民国时代如同过年一样,热热闹闹,沸沸扬扬。

说了这么多通电,那么通电究竟是什么呢?

从技术角度来说,通电是指将特定信息经由某一电报机终端发往所有能够接收到该机信号的终端机的过程。

一般的电报是点对点,一台拍一台收;通电则是点对面,一层层转发,直到路上所有接入的终端都收到为止,类似于一种广播。

说得浅显一点,当年的通电,就像现在春节期间的手机短信群发。

通电的特点是速度快,范围广,实际上属于&ldo;公开信&rdo;的一种,它是某个政党、团体或者个人为了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使用的通讯手段。

民国时代没有电视,无线电台也刚刚起步,新闻报纸传播范围有限,速度又慢,唯有通电才是能够把自己的主张传遍全国的最快方式,抢占舆论阵地和道德制高点,是以大受政客欢迎,简直就是&ldo;政治&rdo;天生的助手。

而通电的另外一大特点与普通电报截然相反,一字记之曰&ldo;长&rdo;。

篇幅越长越好,词藻越华丽越好,用典越雅越好,讲究悬河千里一泻汪洋的气势。

比如民国六年直系四督对段祺瑞落井下石,发布通电呼吁南北停战,其中有一段说:&ldo;(曹)锟等数月以来,中夜彷徨,焦思达旦,窃虑覆亡无日,破卵同悲,热血填膺,忧痛并集。

盖我国外交地位,无可讳言,欧战将终,我祸方始,及今补救,尚恐后时。

至财政困难,尤达极点,鸩酒止渴,漏脯疗饥,比于自戕,奚堪终日?&rdo;

这哪里还是以简洁著称的电报,分明是一篇富含水分的骈文了‐‐而这不过是民国通电里还不算太雅,也不算最长的一篇罢了。

通电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

不过那会儿清廷对舆论关切不大,爱闹事的革命党还在东躲西藏,所以清末的通电并不流行。

比较有名的通电有两个。

一个是经元善发起的请慈禧归政光绪电,这个咱们前头说过。

还有一个通电是在武昌起义之后。

当时起义军急于把起义成功的消息散发全国。

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的蒋翊武拿着电报稿交给汤化龙审阅。

汤看了一遍,说你们想发通电给全国很难啊,这是明码,在电报局就会被清廷截留,只能用密码。

相邻小说
我继承了一家反派孤儿院  夫人难为(穿书)  谈恋爱不如学习  汉末天子  情悬一线  GL十八线小说家和读者的爱情故事  我在江湖  灵异监查社之五四林  午夜灵异手册  情生意动  重生豪门密爱  夏日晴空  湘西航班  朕的男妃又双叒怀孕了  穿越之农女有毒  清末那几年:一幕未散场的潜伏传奇  崩坏:起源  唯愿余生不相见  [清穿同人]成为皇上白月光后  男主和男配们的修罗场[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