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期的《秋林文报》上,《从戎记》的情节只堪堪进展到了刑大被迫投奔表舅这一地方,他的军旅生活还未来得及展开。不过,完整的故事大纲早已经借着德亲王家二公子李旭的手被呈到了龙案上,叫开瑞帝看过了。而这也是柯祺创造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目的。他在用这种方式向上位者卖好。
报纸能操控舆论。如果没有上位者的扶持,那么等到上位者反应过来后,主创者就危险了。
这不是言论自由的后世,别说什么文人风骨。报纸宣扬的价值观必须是符合上位者心意的主流价值观。当然,夫夫俩用不着去吹捧开瑞帝,用不着去吹捧李氏王朝,但他们必须要保证政治正确性。
前朝余孽的存在已经暴露,在这种时候,开瑞帝急需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ldo;皇权天授&rdo;,好将前朝势力彻底打成乱臣贼子。《从戎记》虽然主要讲的是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但故事的社会背景会真实还原燕朝末年至安朝初年时的情况,站在戍边军的角度揭露燕朝的黑暗,将李氏的行为正义化。
这也不算是拍李氏的马屁。
对于戍边军来说,对于那些被压迫的老百姓来说,如今的日子确实比当初好过多了。
其实,《从戎记》的出现本就是柯祺从春阳门那里得到的启发。
春阳门不是深恨于家人吗?不是想烧死于老将军的孙子吗?
柯祺偏偏要为戍边军造势,从而为李氏王朝背书。
《从戎记》的故事后期,主角因军功累积,在军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他见兄弟们饿着肚子、穿着单衣上战场,以命博来的功劳却被人轻易夺去,甚至后方还有人为了一己私欲和敌人勾结……主角见越来越多的兄弟死不瞑目,见边境已经渐渐守不住了,终于决定要投靠明主。这明主就是开瑞帝。
开瑞帝对此真是满意得不能更满意了。
于家人也很感激柯祺。因为,《从戎记》的出现可以说是变相宣扬了于老将军的功劳,尽管老将军在故事里会是个布景板一样的存在。在于家人已经放弃了对戍边军的掌控的多年之后,就算于老将军的名声再上一层楼,也不会叫开瑞帝心存忌惮。而日渐走向没落的于府却可以因此焕发出生机来。
而《从戎记》带来的好处还不仅仅如此。
因为技术方面的局限问题,此时办报纸的成本是很高的。夫夫俩之前已经在铸造活字字模上投入了一大笔金钱,虽然这笔钱来自于丁家,丁家人并不需要他们短时期内就还钱,但丁家也不是白给钱的啊!柯祺已经身负&ldo;巨债&rdo;了。目前距离报纸盈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每个月收稿、排版、印刷等上面依然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投入。卖报纸得到的那点收入和成本比起来,只能算是零头了。
也就是说,每出一期报纸,夫夫俩就得亏一大笔钱。
诚然,谢瑾华可以问谢家要钱。报纸办好了,受益无穷,却只是亏点钱而已,谢纯英肯定愿意帮他们一把。但这里面却又涉及了一个问题,报纸严格说起来算是谢瑾华的独立事业,不能算是整个谢府的公产,却又需要谢府往里头砸钱,纵然谢纯英愿意,柯祺却还是希望报纸的财政能够独立一点。
《从戎记》的出现既然讨好了开瑞帝,皇上当然愿意大方地掏钱了。
开瑞帝很有钱。李氏在没有成为皇族前,就是一个大世家,岂能不富?而在开瑞帝登基后,他继承了燕氏的国库和私库,尽管那时国库和私库里都不剩什么东西了,可开瑞帝抄了前朝好些大贪官,大大丰盈了国库,又将不少忠于燕氏的家族屠尽,将这些家族的一切都纳为己用,因此充盈了私库。
开瑞帝的拨款一下来,至少在接下去的三年里,柯祺都不用自己往报纸上贴钱了。
一切都在按照好的方向发展着。
四月,谢瑾华参加了府试,成为了府案首。
六月,谢瑾华参加了院试,成为了院案首。
至此,谢瑾华县试、府试、院试皆为第一,小三元成就轻轻松松达成。
院试后,整个童试就彻底结束了,谢瑾华已有秀才功名在身,能够参加八月的乡试。
慕老身为谢瑾华的师父,对此非常欣慰。他甚至还开玩笑说,若谢瑾华乡试、会试、殿试又皆为第一,那就是六元及第啦。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六元及第的?每出现一个都是活生生的&ldo;祥瑞&rdo;啊!到时候,就算谢瑾华的年纪还是不大,也不用继续隐瞒他那文报主编的身份了。因为,既然有六元及第之才,就不能以常理论之。不过,所谓的六元及第,慕老真是当玩笑话来说的,并不觉得这容易实现。
小三元能轻松达成,是因为童试中都是客观题。
大三元却真是需要撞运气了,因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大都为主观题。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拾灵者 三朝北盟会编 冤种父女的娃综互演日常 铁血三国 我只想在狗血文里吃口瓜[穿书] 幸存者 新宠 血钞票 诛仙长生传 和宿敌一起重生后被宠上天 田园之医妻有毒 [红楼]今天也在贾府不当人 符画天下 浪人天涯 琬儿[重生] 宫主夫人?谁稀罕 寂静深处有人家 末世之人鱼传说 末日光芒 一笔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