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研究五四思想的名家林毓生先生的交谈中,我谈及上面那些观察。林先生说,这与台湾没有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应该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五四在台湾的影响确实很有限,只是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组织&ldo;台湾文化协会&rdo;,对一般社会层面,尤其对社会的基层,基本没产生影响。在日据时代,台湾没有发生从五四思想中来的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国民党或共产党类型的社会改造的实践,在台湾都不存在。台湾20‐40年代的都市里出现的所谓&ldo;社交自由&rdo;的&ldo;新文明&rdo;,是来自日本的&ldo;文明开化&rdo;的产物,和五四没有关系。
这些年学界关注一个问题‐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反思。我的看法是:一、从历史的脉络看,确实存在五四激进思潮这个重大现象;二、这种思潮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背景,不是几个人凭一时冲动就可以形成风潮的;三、这股思潮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多重性的,既有正面价值,也有很多教训;四、阻碍中国发展的是几千年的专制主义,它是一个体系,包括制度层面、心理层面和思想价值观层面,把它笼统归于传统文化,是很表面化的。
简言之,五四激进思潮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全面危机的反映,危机迫使中国走上全面变革的道路,这就是从思想革命到政治革命,再到社会革命,以求建立能自立于世界的现代民族国家。问题是,在达成这个目标后,这几种革命渐次向更高阶段递进,进入不断纯化思想的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由此再带动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从此生生不息,不断革命。在激进和更激进的上升中,激进主义的革命政治进入一切领域,从而阻滞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说,从激进主义思潮很容易滑入一种叫做&ldo;无限革命&rdo;的轨道。而另一种革命的模式是所谓&ldo;有限革命&rdo;,它以政治革命的完成为目标,尤其不触及精神价值领域,因为精神价值领域是一个很特别的领域,它有其坚固性,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随社会变革而来,是一种渐进的、自发产生的过程。人为地使用政治的手段去推动这个领域的&ldo;革命&rdo;,其效果可能相反,这已被20世纪的历史所证明。
在谈到这些问题时,我不是在苛求我们的五四前贤,对于陈独秀先生那一辈人,我们永怀敬意。那些激进主义的负面性问题,有的与他们那一辈人有关,也有一些是后来者的认识误区,如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陈独秀先生的思想遗产有许多在现在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纪念陈独秀等先生,在肯定他们的巨大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他们的时代局限‐‐这才是真正的纪念。
历史学的技艺与观念
近年来民间的当代史书写
对张鸣&ldo;近代中国教育之我见&rdo;的点评
对周晓虹&ldo;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rdo;论文的评述
国家主义的文字、图像的再造
与研究生谈历史学研究的&ldo;理论和方法&rdo;
和研究生谈几本史学名著
论文点评
近年来民间的当代史书写
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在中国大陆,&ldo;书写&rdo;和&ldo;民间&rdo;都是&ldo;新词&rdo;,与&ldo;书写&rdo;有关的&ldo;民间&rdo;之出现,还应是90年代中期《天涯》上的&ldo;民间语文&rdo;,后有徐晓等编辑的&ldo;民间书信&rdo;,那算是&ldo;民间&rdo;二字在书写领域浮现了。
再有就是&ldo;书写&rdo;一词,现在这是一个平淡的词,过去叫&ldo;写作&rdo;。&ldo;文革&rdo;前的&ldo;写作组&rdo;,是很神圣的,最有权威性的应是钓鱼台的反修写作组。还有就是毛发动&ldo;文革&rdo;的推动力量:上海丁香花园的市委写作组。&ldo;文革&rdo;起来后,中央&ldo;文革&rdo;组织起对刘少奇&ldo;黑六论&rdo;的&ldo;大批判组&rdo;,各省也都有属于当地省革委会领导的&ldo;大批判组&rdo;,都能呼风唤雨。那时参加者,被称作&ldo;笔杆子&rdo;和&ldo;秀才&rdo;,虽然也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ldo;文学仆从&rdo;,但是他们多数的自我感觉还是很好的。中央级&ldo;秀才&rdo;中最显赫的,如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都是政治局成员了,甚至是常委。
过往历史的写作,就是史官垄断,其原则就是&ldo;成王败寇&rdo;,野史笔记是不入流的,写史是神圣的事,所谓&ldo;文章千古事&rdo;,都是官家行为。官史写作,一是自我论证合法性,再有就是强调历史的教化功能,当然也有司马迁等良史,所谓&ldo;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rdo;。
三方面互为联系,也互为矛盾,最重要的还是自我论证,这些好像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说来说去,什么&ldo;资治&rdo;啊,都是叫统治者如何管教老百姓。
可是到了科技革命兴起,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电脑和打印机普及化,个人博客兴起,现在书写进入寻常百姓家,早先神圣化的写作也就平淡化、平常化了。
&ldo;民间&rdo;一与&ldo;庙堂&rdo;对应,二与&ldo;学院体制&rdo;对应。与&ldo;庙堂&rdo;对应的民间,自古有之,即&ldo;官史&rdo;之外的野史。与&ldo;学院体制&rdo;的对应,则复杂一些。近代以来,政治社会对人们的束缚逐步松懈,私人写作、出版方兴未艾,私人撰述历史与学院修史没有明确界限,评价体系也是单一的。出现大变化是在新中国建国后,书写国家化,历史著述更是被视为一种国家行为,有关社稷安危,被完全纳入国家指定的轨道,也就没有任何私人化的历史书写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大小姐的萌物老公 玲珑花梦 侦情档案 名门的秘密恋人:婚姻支付宝 穿成狗后我在宇宙直播开飞船 本王想静静 高数再爱我一次 暴君的冲喜小皇后 奶香小狼狗救夫记 手作博主爆红恋爱综艺 碰瓷boss后怀了崽 历史的倒影 告白 枣儿沟发家记 不可言说的秘密 看那一片星辰 当军婚遭遇爱情 农家有一个末世女 我被迫成为了天帝 忘记以前说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