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中文网

小薇中文网>历史学的境界 > 第23章(第1页)

第23章(第1页)

我没办法给你任何事情的全貌……没有人知道全貌。而且,那么大的国土、那么复杂的历史、那么分化的诠释、那么扑朔迷离的真相和快速流失无法复原的记忆,我很怀疑什么叫&ldo;全貌&rdo;。何况,即使知道&ldo;全貌&rdo;,语言和文字又怎么可能表达呢?……所以我只能给你一个&ldo;以偏概全&rdo;的历史印象。我所知的、记得的、发现的、感受的,都只能是非常个人的承受,也是绝对个人的传输。(146页)

龙应台开宗明义表明自己的叙述的有限性,显示了她的自信、真诚和科学态度。确实,她做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要在一本15万字的书里把所有与1949年有关的问题都阐述清楚,那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对书中的某些内容与论断,不同的读者因关切不同而存有异议也是正常的。任何一本书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同样,《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不是没有可议之处。例如有一些内容,无论是作为1949年大变局的近因还是远因,都间隔得较远,不一定和主题十分贴切。只是这些瑕疵与该书的成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为一名作家,龙应台已在做历史学家的工作‐她不仅对众多的历史见证者做了口述采访和抢救采访,还查阅了台湾和大陆的大量文献资料,例如:龙应台查阅了著名的台湾《传记文学》的创办人刘绍唐于1951年出版的《红色中国的叛徒》一书,该书通过刘绍唐在林彪率领的解放军&ldo;四野&rdo;的一段生活及其出走香港的经历,反映了易代之际的社会和人心变化,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据我所知,该书早已绝版,许多专家都未必看过,龙应台却找到了。她所做的这一切努力,使得她的叙述更贴进历史真实。

二、他们为什么去了台湾?

对于研究近现代历史,又是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我,早就知道1949年是一道分界线,是把历史和人的命运分开的坐标线。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崩溃,蒋介石率领一批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台湾。在我成长的那些年代,大陆每天都在搞政治运动,&ldo;深挖国民党残渣余孽&rdo;是每一次运动必有的内容,所以我对1949年去台人员总是有很深的兴趣:他们为什么去台湾?他们是怎么去的?

1987年后,两岸恢复联系,我曾当面听过一些台湾学者谈论他们当年去台的经历:张玉法教授是山东流亡学生,他是先经澎湖,再去台的(在龙应台的书中,专门有一节叙述了他的1949年);尉天骢教授是南京&ldo;国民革命军遗族子弟学校&rdo;的学生,1949年跟随学校经广州辗转迁台;蒋永敬教授是从东北战场南下南京,再从上海坐军船,经舟山去了台湾。

2004年,我在台北见到钱永祥先生和钱伯母,他说当年他母亲和他当国民党军团长的父亲是分别来台的,他的母亲一手搀着他的姐姐,另一只手怀抱着刚出生不久的他,在海南岛上了前往台湾的军舰。而钱伯母的去台路线,恰与龙应台的母亲美君一样,都是在海南岛登舰,目的地是台湾。

显然,他们和龙应台书中所写的那些被抓的壮丁完全不同,他们有&ldo;各人的理由&rdo;或&ldo;自由意志&rdo;,都是在内战的烽火中,自愿去台湾的。于是又回到那个最关键的问题,他们为什么去台湾?

1949年的国民党政权,前景一片渺茫,年初蒋介石下野,李宗仁接任&ldo;代总统&rdo;,以为蒋下台,在美国的支持下,可以在保存国民党原有架构下与中共&ldo;谋和&rdo;,实现划江而治;结果希望落空,美国对国民党沉沦袖手旁观,知识分子大多留下等待新政权。

&ldo;山那边&rdo;的共产党则如日东升,气象万千,正紧锣密鼓准备开国。暂居在香港的民主党派和左派知识分子纷纷北上,&ldo;青春做伴好还乡&rdo;。我从民国老报人雷啸岑的书中还看到,1949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亲国民党人士为纪念&ldo;双十&rdo;而举办的招待会上,出席者仅十余人,为首的还是民社党的伍宪子和徐复观等人,场面之萧条,可称之为&ldo;惨不忍睹&rdo;。在那年夏天,国民党当局很不容易凑了一点钱,在香港办了一份《香港时报》,每天只印五千份,其中一半以上寄赠给在港避难的国民党前官员和香港的社会名流,那些人却视国民党政权为&ldo;过去式&rdo;,唯恐避之不及。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后,迅速占领首都南京和东方大都会上海,国府南迁,先广州,后重庆,再成都,最后于1949年12月10日迁往台北。国府南渡,与历史上的南渡完全不一样。解放军以席卷之势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在许多地区就是一路收编国民党军,国民党没有任何喘息的空隙来站住脚跟,更别说在长江以南维持一个偏安的局面。解放军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就把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全部歼灭,时间之短,亦是罕见。

可就在这历史的转折点,有人却追随国民党前往风雨飘摇的台湾;也有人留下来观察新政权,但为时不久,也选择离开,其中有沪上名作家张爱玲,以及当时还没有名气的国民党少校柏杨、小知识分子聂华苓、刘绍唐、傅建中等。

龙应台对&ldo;他们为什么去台?&rdo;是虚化处理的,她当然知道其&ldo;因&rdo;,她说,在其后面,&ldo;早有埋得极深的因&rdo;(195页),但她就是点到为止。龙应台在书中选用了柏杨在迎接解放军入城的北京街头,流着泪说左翼青年那一段话:&ldo;政府对你们有什么不好?……你们整天游行,反饥饿、反暴政,你们饥饿吗?八路军进城那一天起,你们立刻改吃陈年小米,连一块肉都没有,你们却不反饥饿?&rdo;(192‐193页)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手作博主爆红恋爱综艺  穿成狗后我在宇宙直播开飞船  高数再爱我一次  本王想静静  玲珑花梦  当军婚遭遇爱情  枣儿沟发家记  名门的秘密恋人:婚姻支付宝  侦情档案  大小姐的萌物老公  我被迫成为了天帝  看那一片星辰  碰瓷boss后怀了崽  农家有一个末世女  不可言说的秘密  告白  奶香小狼狗救夫记  历史的倒影  忘记以前说爱你  暴君的冲喜小皇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