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87章

根据这个推想,《左传》写定于战国时代(铎椒是战国时人),但和《公》、《榖》一样,也是先经过了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

如此庞杂的内容,从口耳相传到写定成文,会不会出现讹误呢?

文字在转写传抄中确实是很容易发生讹误的,所谓“善本”

只是相对而言。

战国与秦、汉之际正是经籍大毁灭、文字大变迁的时候,汉初搜罗的经籍也尽是民间手抄本,而且也不知已经辗转传抄了多少次,而版本的歧义又导致了解经师法的不同。

至少在可见的层面上,学派义理之争有不少都是由经籍版本歧义衍生出来的,如金德建所谓:“由于文字上有今古异文,自然发生版本的问题,所谓今文的本子和古文的本子。

有了版本不同,就有传授讲诵这些本子的人,各家纷纷异说,便产生所谓学派分歧。

牵涉到了学派后,内容就广泛多端,复杂起来,我们可以总称叫做今古文经说的不同。

所谓汉代学术史上的今古问题,就不外乎文字版本上不同,接着再发生学派经说上的不同。”

786

《春秋》一字之差就很可能潜伏着什么微言大义,如果再混上版本校勘问题,越发显得难解。

“三传”

因为《春秋》的脱漏讹误而阐发微言大义的不止一例,陆淳《春秋集传纂例》专有一篇归纳三传里边《春秋》经文的差异,共计近三百处,其中如《左传》和《榖梁传》在“成公六年”

的经文是“晋栾书帅师救郑”

,《公羊传》的经文却作“晋栾书帅师侵郑”

,一个“救郑”

,一个“侵郑”

,意思截然相反。

这不是对义理的不同解读,而是对事实的不同描述。

历代学者们专门作三传校勘工作的专著就有多部,如清人朱骏声《春秋三家异文覈》,谈到著述缘起,就说古书传写,各有师承,文字经常互有出入,要想搞明白经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思而不学则罔,还得多作研究才行。

787

2.名与字

上文由“父”

和“甫”

字而略谈今古文的差异和经文传抄的淆乱,但邾仪父之名与字的问题仍须细辨。

《春秋纬》称“字者,饰也”

,788一个人的字就是他的装饰。

这装饰大有讲究,一个普遍的规则是:字和名应该要有意义上的关联。

《春秋经·桓公二年》提到一位“孔父”

,即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明代朱朝瑛《读春秋略记》辨析“孔父”

的名字问题,认为“孔父”

是名,“嘉”

是字,理由是:“父”

与“甫”

相邻小说
穷神当家  万人嫌雄虫他崩人设了  陛下偏要以身相许  年代文里做女配  产科医院  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无限流boss都爱我  病态溺爱  被废后成了邻国皇帝的独宠  白月光佛系日常  被鬼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梦中情寇  活不明白  八零年代之农家好创业  病娇猫咪饲养手册  时光请善待我的她  我愿乘风起  美人嗜血  隐婚老公,撩上瘾  世界十大超级间谍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