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84章

还有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蔑”

和“眜”

这两个字可都不是“三传”

里的,而是来自“三传”

当中各自含有的《春秋》的经文,“三传”

虽然作者不一、师传各异,出现这种文字出入在所难免,可是,《春秋》号称出自圣人之手,应该是“三传”

共同的渊源才对。

这种文字出入的情况,要么说明了《春秋》有不同的抄本流传,要么说明“三传”

在抄录经文的时候没有经过严格校对。

一经三传当中这类文字歧异的问题并非少数,元代大史家马端临就曾经因此而强烈地怀疑过《春秋》的可靠性,他说:《春秋》古经虽然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过记载,但孔子所修的《春秋》单行本从没在世上露过面。

自汉朝以来,所谓古经,其实都是从“三传”

里把《春秋》的经文抽取出来罢了。

但问题是:“三传”

各自所辑的《春秋》经文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入,真不知该以谁为准才好。

比如“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这句话,《左传》作“蔑”

,《公羊传》和《榖梁传》却都作“眜”

,也不知道孔子当初落笔的时候到底写的是“蔑”

还是“眜”

?同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仅仅是人名、地名有这类出入,似乎倒也无伤于春秋大义,但在事件记载上也颇多矛盾,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权威性了。

从一些线索推断,“三传”

的三家学者肯定陆续各有加工,而后世的儒家经师竟从“三传”

所录《春秋》经文的文字异同里边咀嚼出许多孔圣人的微言大义,其可信度实在令人怀疑。

757

马端临的意见是颠覆性的,它会让人怀疑:孔子的许多所谓微言大义,溯其源头,也许仅仅是文本流传中的抄写错误造成的,另有一些则源自“三传”

历代传人的自我发挥。

退一步来想:即便《春秋》确实是孔子所著,即便其中确实蕴涵着深刻的微言大义,但是,抄写错误和“三传”

传人们的自我发挥,使得我们很难辨别哪些才是圣人的笔削之迹。

树林掩盖了树林,人群掩盖了人群,还有可能去伪存真吗?

清人毛奇龄在对《春秋》经文的校勘上作过很大的贡献。

他在《春秋简书刊误》说,《汉书·艺文志》提到《春秋》古经十二篇,758被前辈儒师视为“简书”

,后来失传了,我们见到的《春秋》都是被“三传”

夹带着的。

但问题是,公羊、榖梁两派的前辈们根本就没见过“策书”

相邻小说
活不明白  病娇猫咪饲养手册  被废后成了邻国皇帝的独宠  八零年代之农家好创业  我愿乘风起  梦中情寇  隐婚老公,撩上瘾  产科医院  美人嗜血  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被鬼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穷神当家  世界十大超级间谍传奇  时光请善待我的她  病态溺爱  无限流boss都爱我  年代文里做女配  陛下偏要以身相许  万人嫌雄虫他崩人设了  白月光佛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