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世界舞台上的外交表演(3)
2010-3-199:45:29本章字数:1000
他哪里知道,自己是在与虎谋皮。十九世纪的西方各列强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奉行的正是&ldo;弱肉强食&rdo;的国际秩序,贪婪无比,欲壑难填,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为了维护&ldo;公理&rdo;而为弱小国家&ldo;仗义执言&rdo;的。比如他轻信&ldo;联俄抗日&rdo;,让狡猾的俄国人通过《中俄密约》获得西伯利亚铁路的筑路权,迫使清政府租让旅顺口,黄遵宪叹他&ldo;老来失计亲豺虎&rdo;,真可谓一语中的。然而,一间关了几千年的铁屋子,猝然打开,黄老夫子你又怎能要求读着四书五经、兼爱非攻的李鸿章一下成为&ldo;世界公民&rdo;?1896年他由俄赴德访问时,德国大臣欢迎时说:&ldo;惟早来二十五年,岂不更妙?&rdo;亲昵之中不无辛讽之意。
1901年9月,在西方列强威逼下签订完空前悲惨的城下之盟《辛丑条约》,七十八岁的李鸿章伏在病榻上颤抖不止地给朝廷写下最后的奏章,也是他生平外交思想的最后总结:
臣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有转机。
&ldo;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rdo;,几十年来的家国离乱,直到此时李鸿章才明白&ldo;外修和好,内图富强&rdo;有多么重要!难以想象他即将告别人世时写下&ldo;必多一次吃亏&rdo;时是怎样的心情?在黄河岸边的辉县,从陕西回銮的路上读到李鸿章这份奏章,&ldo;太后及帝哭失声&rdo;。
§孤独远行的李鸿章
梁启超说&ldo;日本之学如伊藤者,其辈无数;中国之才如李某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rdo;李鸿章固然不完美,而梁启超仍断言&ldo;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rdo;明治政府的主要官员大多数都曾经留学或考察过欧美,是经验丰富且足踏实地的实干家。&ldo;维新三杰&rdo;更是家喻户晓,成为维新启蒙的精神导师。文相森有礼曾留学英美,是日本着名启蒙思想家;外相井上馨是&ldo;欧化政策&rdo;的首倡者;藏相松方正义是日本新产业政策的制定人。这样&ldo;异体同心&rdo;的领导核心自然能使伊藤博文的政治主张顺利推行。明治维新的成功,非伊藤博文一人之力,不但有时代的切实要求,更是日本民族统一的思想、统一的信仰、统一的力量使然。明治时代的人们,对于国家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热情和关心,把国家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国家精神、进取精神、武士精神,如同三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明治维新前行之路。(松本三之介着:《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
正文世界舞台上的外交表演(4)
2010-3-199:45:31本章字数:996
反观晚清,在面临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朝廷大员仍党同伐异,权衡官场得失,清流物议,飞短流长,惟恐李鸿章独抢风头。骄侈淫逸,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把持临朝,因循腐败。而日本明治天皇和洽臣众,&ldo;励精图治&rdo;。在举朝浑噩的环境中,李鸿章犹如&ldo;鹤立鸡群&rdo;,但却孤掌难鸣;被日本人称为&ldo;际遇最好&rdo;的伊藤博文,在&ldo;臣民一心&rdo;的政治环境中,自然&ldo;水涨船高&rdo;,扬帆远行。
那么,假如伊藤博文主动找上门来&ldo;传经送宝&rdo;呢?1898年戊戌变法,在康有为等维新党人的积极运作下,下野后的伊藤博文来华游历,京师盛传光绪皇帝要聘请这个外国人做客卿、当顾问。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御史杨崇伊上奏慈禧太后&ldo;一旦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斥拱手让人&rdo;。慈禧又惊又怒,如临大敌,立即从颐和园匆匆赶回宫中,不但严格审查光绪会见时的问答底稿,还躲在勤政殿后秘密监控。光绪虽然话到嘴边,可哪里还敢乱说乱动,问了一些&ldo;贵侯于何日到&rdo;、&ldo;一路平安否&rdo;的废话,十五分钟便草草收场。伊藤博文本来盛赞中国变法之伟业,很想为中国做些事情,见此情景,心如明镜,兴致全无,失望而去。这位最了解李鸿章的老对手后来感叹说:&ldo;李鸿章的任务,比起今天人们所能想象到的,要艰巨得多。清政府从整体上看,给李鸿章增加了很多障妨。它充满了官僚主义陋习、地方主义观念和派系的明争暗斗。&rdo;伊藤离京后,先后到武汉和南京拜访了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全面掌握中国实力派政治人物的倾向。他返回日本后,于12月10日在东京帝国饭店发表演说,主题为《远东的形势与日本的财政》,在谈到中国之行时,他指出:
中国的改革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那么广大的国家里,对于几乎数千年来继承下来的文物制度、风俗习惯,进行有效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要想决议改革,我认为一定要有非常英迈的君主及辅弼人物,像革命似地去彻底改革才可。
伊藤的这段讲话,确定了此后日本对大清改革总体基调的判定:一是大清改革绝对不可以急;二是大清改革必须要有相当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作保障。
梁启超曾认定李鸿章&ldo;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rdo;其实还是没能看透他有难言之隐:只要看看李鸿章出访欧美时的精彩对谈,以其才干和阅历,怎会不知&ldo;政治之本原&rdo;?李鸿章和伊藤的根本分野,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其脚下的土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未曾相逢先一笑 悍妻在怀 清穿之后宫路 (穿书)女配自我修养守则 室友总想让我 原来慈禧 陆少的纨绔军妻 穿越之悍蟒 战神家的那位不一般 农门喜事:寡妇再嫁 尘世浮生 再生之杨林 长睡不醒 总是失恋的帅气弟弟 他们总以为我弱不禁风[穿书] 我用一生奔向你 六十年代好日子 别对我下蛊 独木不成林 大晋如此多娇/换女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