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佛典,养心性,比起究西学,讲经世来,更需&ldo;山水幽胜&rdo;之助。
今年春天,有幸重游广州,说好这回一定西樵访胜。临出发时,又&ldo;有朋自远方来&rdo;,实在脱不了身。正懊悔不迭,听刚从西樵归来的朋友称,那里红男绿女,游人如鲫,再也不可能&ldo;席芳草,临清流&rdo;,&ldo;专意养心&rdo;了。如此说来,不游也罢,免得破坏我想象中的世外清净地、时有康圣人身影出没的西樵山。
1995年7月8日于京西蔚秀园
(原刊《读书》1996年3期)注释
[1]文章发表后,承中大朋友告知,小礼堂上孙中山的题词并未被取消,只是因重修而暂时遮蔽。因涉及文章思路及立意,牵一发动全身,故不做改动。这里另作补正。
《当年游侠人》 第二部分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1)
‐‐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
的意义
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 当年游侠人丘逢甲(1864‐1912)的一生波澜壮阔,以二十岁作《台湾竹枝词》文名鹊起为,大致可分为各有高潮的三个时期:台湾时期的抗日(1883‐1895)、潮嘉时期的办学(1895‐1906)、广州时期的议政(1906‐1912)。政治史家关注的是前后两期,教育史家、思想史家和文学史家则不一样,对中间这十二年的挣扎与崛起更感兴趣。办学与吟诗,本是丘氏两大嗜好,贯穿其一生。但相对而言,潮嘉时期的诗风慷慨苍凉,无愧梁启超&ldo;诗界革命一巨子&rdo;的期许[1];办学则追求独立自主,超越时贤兴起人才的思考。
本文以&ldo;归籍海阳&rdo;体现的认同危机,以及&ldo;辞官办学&rdo;隐含的改革思路,作为理解丘逢甲的两个基点,兼及丘氏的诗歌创作与教育实践,突出其&ldo;乡土情怀&rdo;与&ldo;民间意识&rdo;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最后,顺带讨论历来不被重视的岭东之&ldo;文&rdo;与&ldo;学&rdo;。
一、客居潮州与乡土情怀
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唐人杜甫的《登高》,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了:&ldo;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rdo;作为传统诗歌意象,&ldo;常作客&rdo;与&ldo;独登台&rdo;,其对应的,可以是&ldo;宦游&rdo;、&ldo;迁徙&rdo;,也可以是&ldo;乱离&rdo;。而&ldo;登高&rdo;者的身份与处境不同,决定了同是&ldo;悲秋&rdo;,感觉大不一样。晚清国势衰微,士大夫本多&ldo;悲秋&rdo;之叹;因抗日保台失败而内渡,又正值初秋时节,触景生情,不难体会丘逢甲的悲愤与忧伤。
《岭云海日楼诗钞》从离台内渡编起[2],头三首《江秋意》、《潮州舟次》、《舟入梅州境》充斥传统诗歌意象:&ldo;离思&rdo;、&ldo;去国&rdo;、&ldo;西风&rdo;、&ldo;秋江&rdo;、&ldo;愁痕&rdo;、&ldo;天涯&rdo;。而读者一旦了解其被迫内渡身份,当更能欣赏第四首的标题:《客愁》。
归乡第一年(1895年),诗人不时&ldo;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rdo;:&ldo;四山风紧湿云流,落叶声中客倚楼&rdo;(《重阳前数日风雨忽集,慨然有悲秋之意》);&ldo;鼎鼎年华去若流,天涯倦客怯登楼&rdo;(《倦客》);&ldo;消尽年光是客愁,倚阑斜日下山楼&rdo;(《岁暮作》),由&ldo;登楼&rdo;而&ldo;悲秋&rdo;,似乎与传统文人身处逆境时的慷慨悲歌没有多少差异。
到了第二年(1896年),情况略有变化,由一般意义上的&ldo;悲秋&rdo;,转为隐含着文化认同危机的&ldo;客愁&rdo;:&ldo;庵圮楼荒客独游&rdo;(《铁汉楼怀古》)、&ldo;萧瑟天涯客思深&rdo;(《客邸晚怀》)、&ldo;琴剑萧然尚客游&rdo;(《去岁秋初抵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怃然》)、&ldo;鲍姑祠畔客登临&rdo;(《鲍姑祠》)、&ldo;客愁竟夕怜江月&rdo;(《秋怀》)。在梅州、在镇平、在潮州、在汕头,举目四望,全都是&ldo;客独游&rdo;,诗人似乎心理上没有任何归属感。这里的&ldo;客愁&rdo;,并非泛泛而论,而是有明确的指向。
是年初夏,好友谢颂臣重返台湾,丘逢甲先后作《送颂臣之台湾》、《古别离行,送颂臣》和《重送颂臣》等篇什送行,除了表白与立志,主要是有家归不得的感慨:&ldo;故乡成异域,归客作行人&rdo;;&ldo;华夷忽易地,何处为乡国?&rdo;如此认同(&ldo;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rdo;),如此乡思(&ldo;亲友如相问,吾庐榜&lso;念台&rso;&rdo;),如此志向(&ldo;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rdo;),如此局势(&ldo;何期汉公卿,师古多让德;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rdo;),使得丘氏只能选择永远的&ldo;客游&rdo;。这无疑是个&ldo;艰难的选择&rdo;,可倘若坚持自己的理想,则此举几无回旋余地。因此,当诗人歌吟&ldo;客独游&rdo;时,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与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之&ldo;纪游诗&rdo;大异其趣。
抗日战争时期漂泊大西南的史家陈寅恪,有两句曾广泛流传的诗,道尽当年中国读书人的苦闷:&ldo;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rdo;(《南湖即景》)陈先生的&ldo;预言&rdo;虽然落空,可所思&ldo;南渡&rdo;的&ldo;往事&rdo;,确无当世&ldo;北归&rdo;的先例。丘逢甲并非专门学者,可正如丘菽园说的,&ldo;家仙根工部熟于史事,其为诗也喜胪史&rdo;[3],不可能对&ldo;南渡&rdo;的&ldo;往事&rdo;没有任何感应。实际上,内渡头几年,丘的感怀诗中常见&ldo;南渡&rdo;意象,如&ldo;南渡衣冠尊旧族&rdo;(《还山书感》)、&ldo;渡江早虑胡分晋&rdo;(《秋怀》)、&ldo;渡江文士成伧父&rdo;(《答台中友人》)、&ldo;北望胡尘泪满衣&rdo;、&ldo;衣冠南渡避胡来&rdo;(《东山感春诗,次己亥感秋韵》)等。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夫人,将军又疯了 水火关系:宠你没商量 全能老祖宗她飒爆了 孤岛求生 自家爷们自家疼 岁岁长相见 郭沫若散文选集 情在不能醒 农家小仙女 继兄是个小可怜[女尊] 我的衣服有属性 九尾狐妃千千岁 影后成双[娱乐圈] 死神:瀞灵廷的自律队长 花边文学 我有道观通异世 楞伽大义今释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紫阳花日记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