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点头:“光武帝重视经学,既有倡导教化之心,又有稳固天下之意。”
当年刘秀称帝统一天下后,戎马未歇,便先新文教,为的正是压制开国将领、平衡朝堂、收回兵权并给出出路。
退功臣而进文吏,正是对此的最好形容。
而刘秀为什么这么做,不就是为了让天下能够稳定下来,让皇帝能够掌握真正的权力,让地方上难以分裂出去?
只不过光武帝的手段较为温和而已,没有像是高皇帝那样直接亮出刀锋,杀他个人头滚滚,鲜血横流。
光武帝一边给开国功臣们高官厚禄、爵位财富,一边在朝堂上大兴经学,推崇以经学入仕,恰到好处地维持住了平衡,将整个朝廷从先前的战争状态过渡到了治国状态,还剪除了开国军功集团的威胁。
因此,自己的做法也并非错误之举。
有唐朝中后期的鲜明案例,有五代十国数不清的鲜血惨案,赵匡胤自然觉得武将们需要压一压、武将的威胁非常大;而既然有一个能够对得起自己的功臣、又能除去潜在威胁的方法,他为什么不用?
这个方法又不是他独创,而是有了明确的成功案例。
-
“大儒确实门下弟子众多,有有高深学问,”一名中年男子道,“要是谁家子弟能得看中拜入门下,即使是最普通的弟子,也能有个好前途。”
他是县里面的一座酒楼的东家,家中算是吃穿不愁、颇有余财,至少在县里面,就连县令他也能搭得上话,攀攀交情。
有了这样的条件,他的儿子们也都被他送去读书了。若是能够读出来个功名,秀才或者举人,那他们家就能够就此改换门庭,地位再度提升。
没错,秀才或者举人,至于进士老爷,男子想都不敢想。
天底下那么多的读书人,能够得中进士的能有几个?更多的还是挣扎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之中。有人说什么“状元也没那么厉害,三年就能出一个”,那纯粹是放屁。
或者说,那纯粹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来评判状元和其他进士。
状元确实每三年就能出一个,但是总共算下来,状元能够有几个?与全天下的读书人相比,占比几何?
不要说是状元了,就是本朝所有的进士数量加起来,和全天下的读书人数量相比,又占比几何?
或许那些个京城里面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不在乎进士,但是对于天底下的绝大部分人而言,对于普通百姓、对于一方大族,进士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像是他家这样的情况,子弟们都不求得中进士,能够考中举人就是最好;差一点能有个秀才功名,都已经足够称道。
毕竟考中举人的人,在全天下的读书人之中都不算多。
他们县里面也还有好几个秀才,考了许多年,至今也没有考中举人;仅有的一名举人,家中也有儿子,但他的儿子至今也还是个秀才,未能中举。
但若是能够拜入大儒门下……那前路必是一片坦途,说不得就能就此变成官身。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综影视:带着小哥一起闯世界 休夫娘子有点甜 拯救主角计划开始 每日一次签到机会,赚钱分分钟 校花利用我有超能力,我让她后悔 我是隐藏都市的创世神 从前有座野神庙 娇妻的背叛 我靠美貌躺平了 重生男知青,带着系统下乡改造去 善缘系统之老子是坏人 神级系统进化从藤蔓开始 武侠:我宋青书真不是曹贼 我的每个分身都是最强异能者 桃子日记 通仙宝鉴 苟在废土 军火商奶爸,带娃清扫娱乐圈 村中修仙,解析万物创万法 神级系统之在下为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