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65章 群体寻根的条件

什么是“寻根”

?寻什么“根”

?怎样去“寻”

?你寻到了什么?……问题一旦笼统和通俗到这个地步,事情就不好谈。

二十多年前谈不清楚,二十多年后肯定还是谈不清楚。

正是考虑这一点,很久以来我对这个话题能躲则躲。

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

上至主义与体制,下至厕所与厨房,世间万物无不文化。

那么跳进“文化”

这个辽阔泥潭里起舞,还想勾搭出什么共识,只能是找死。

即便是约定了边界和规则,以木代林、同床异梦、阴差阳错、头痛医脚也常是讨论时的乱象。

也许可以换一种办法来谈。

比方问一问:什么不是“寻根”

?什么地方没有“根”

?什么时候没法“寻”

?……这种排除法,不能代替思考的正面造型和全景检阅,但至少可缩小范围,就近设置定位参照,让大家尽可能对接思路,减少七嘴八舌的虚打与误杀。

权且一试。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景观之一,所谓“寻根”

或“文化寻根”

大概算不上普遍现象,不是通行四海的文学新法。

就是说,它大概不适用于所有中国作家,更遑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行。

比较而言,爱情小说、探案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市青春文学等等,都具有传染性和输出空间,几乎是全球普适品种,有可能在任何群体那里开花结果——但“寻根”

不是。

只要稍稍放开眼界,就可发现这一尝试,特别是群体性的尝试,其实受制于诸多条件,似乎不那么好仿造与移植。

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建国史,除少许印第安保留区里的文化遗迹,本土文化差不多都是外来文化,有什么“根”

可寻?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依陈序经先生《东南亚古史研究》里的说法,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罕有文字史,漫长历史一片晦暗无法探知,有多少“根”

可寻?战争、屠杀、流行病、有言无字、典籍流散之类事态,一旦把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打入时空黑洞,作家们“寻根”

就难以想象。

让那里的贾平凹们写出“秦汉”

,那里的李杭育们写出“吴越”

,那里的阿城们写出“庄老”

相邻小说
八零暖婚:司少宠妻超级甜  辩护律师  萌宝来袭萧少请签收  我在西幻当女王(h )  双面情人(师生 年下 剧情 )  正值逍遥时  重现:韩少功的读史笔记  王妃医遍天下  不得不肏  王爷王妃喊你来生娃  年少  裴少宠妻要上天  赖皮总裁,我就不回家  团宠王府小福星  霍先生请保持高冷  荒岛30天  万界杂货铺  偏执狂  他送我玫瑰  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