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57章 好自我而知其恶

“自我”

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王牌概念之一。

我十分赞同作家珍视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反对人云亦云众口一词的同质化,还有那种全知全能指手画脚的教化癖。

但前人说过:好而知其恶。

我也明白,“自我”

一词本身未免过于笼统、简单以及含混,一旦离开了对话者之间的语义默契,就可能成为一剂迷药。

事实上,九十年代以来,“自我”

确实在一些人那里诱发自恋和自闭,作家似乎天天照着镜子千姿百态,而镜子里的自我一个个不是越来越丰富,相反却是越来越趋同划一,比如闹出一些酒吧加卧床再加一点悲愁的标准化配方,见诸很多流行小说。

“自我”

甚至成为某些精英漠视他人、蔑视公众的假爵位,其臆必固我的偏见,放辟邪侈的浪行,往往在这一说法之下取得合法性。

在一个实利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环境里,在一个权贵自我扩张资源和能量都大大多于平民的所谓自由时代,这一说法的经验背景和现实效果,当然也不难想象。

好比羊同羊讲“自我”

可能没有什么坏处。

但把羊和狼放在一起任其“自我”

,羊有什么可乐的?

一个人并没有天生的自我。

婴儿的自我与成人的自我就不可同日而语,而前者除了吃奶欲和排泄欲,有什么可供认识和表达吗?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岂能在一面镜子前封闭式地完成?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知道,一个生物个体的特异,不是这个个体遗世独立的结果,恰恰是诸多个体组成了系统并且在系统中持久交流与冲突的结果。

倒是不能构成共生性系统的众多个体,只能像沙子一样匀质化,即千篇一律的雷同。

这就是说,自我只能产生于社会环境与文化过程,公共群体几乎是自我之母。

在这一方面,有些照镜专家好谈佛老。

其实佛学一直力破“我执”

大乘佛教倡导“自度度人”

,也是担当社会责任的。

佛教重“因缘”

,内因外缘就是对一种环境系统的描述。

唯识宗将“依他起性”

列为要旨第一条,强调任何“种子”

在转化为“现行”

的过程中,有赖于他者的作用,纯粹的自我从来不可能生成(见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唯识思想论集》)。

相邻小说
辩护律师  霍先生请保持高冷  我在西幻当女王(h )  裴少宠妻要上天  万界杂货铺  年少  正值逍遥时  对决  赖皮总裁,我就不回家  双面情人(师生 年下 剧情 )  重现:韩少功的读史笔记  萌宝来袭萧少请签收  王妃医遍天下  偏执狂  荒岛30天  王爷王妃喊你来生娃  他送我玫瑰  团宠王府小福星  八零暖婚:司少宠妻超级甜  不得不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