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小薇中文网

第2章

儒学六期分法,主要是依传统的时代分段法,若就治学风格言,不外乎&ldo;义理&rdo;、&ldo;考据&rdo;二派而已。

汉代今文家、魏晋玄学家、宋明理学家,和清朝后期的常州学派、现代新儒家,即&ldo;经学义理派&rdo;;而汉代古文家、北朝北学诸儒、隋唐义疏之学和清代朴学家,俱为&ldo;经学考据派&rdo;。

义理、考据二派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济补。

若发明义理至于空疏,则有考据学家起而为之考事论实;倘考据训诂至于琐碎,则有义理学家为之提纲挚领,疏通大义。

因此在儒学史上,今文学空疏苛繁而有古文;古文破碎大道而有玄学;玄学虚空而有北学与之抗衡;唐人义疏穷尽枝叶,故有宋明理学勃然兴盛;理学至于束书不观,故朴学力主无征不信;朴学究心于训诂而忘经世先王之志,于是常州学派经世、新儒家救世之说大行于天下。

义理、考据二派角力争先,互有胜负,各有千秋。

其间落后与陈腐自不可免,但就其积极意义言之,义理在救世,考据在求实。

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求实基础上救世,以救世为目的而求实,就是今天中国人急待解决的学问。

二、儒家的经典

儒家经典,历史上有所谓&ldo;六经&rdo;、&ldo;五经&rdo;、&ldo;十三经&rdo;和&ldo;四书五经&rdo;之名。

这反映着儒学风格不断演变、内容不断充实扩展的历程。

1.从六艺、五经到十三经

六经起源于上古&ldo;六艺&rdo;教育。

《周礼&iddot;地官&iddot;大司徒》曰:&ldo;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一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一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rdo;&ldo;六德&rdo;为思想教育,&ldo;六行&rdo;为品行教育,&ldo;六艺&rdo;为才能教育,概言之则为&ldo;德行道艺&rdo;。

孔子向弟子进行六艺教育,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赞《易》,修《春秋》,形成六经。

《庄子、天运》曰:&ldo;(孔)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

&rdo;即指此而言。

六艺是六种知识技能,六经是孔子从事六艺教育的教材,六经亦称&ldo;六艺&rdo;。

故贾谊《新书&iddot;六术》曰:&ldo;《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

&rdo;今《六经》缺《乐》,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附《诗》而行;古文家以为《乐经》亡于秦火,六经只有其五,故又称&ldo;五经&rdo;。

汉武帝置儒学博士,以&ldo;五经&rdo;为称,原因即在于此。

此外,礼分《周礼》、《仪礼》、《礼记》三书,是为&ldo;三《礼》&rdo;;《春秋》有《公羊》、《谷梁》、《左传》三书,是为&ldo;三传&rdo;。

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由于历代尊经尊传不一,遂有&ldo;七经&rdo;、&ldo;九经&rdo;、&ldo;十三经&rdo;之名。

大致说来,后汉始有&ldo;七经&rdo;之称,约以五经加《周礼》、《礼记》(或以五经加《论语》、《孝经》)。

初唐有&ldo;九经&rdo;之名,约以《易》、《书》、《诗》、三《礼》、《春秋》、《论语》、《孝经》(或以为有《公羊》、《谷梁》,无《论语》、《孝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刻石经,以《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至宋儒增入《孟子》,遂有&ldo;十三经&rdo;之名。

相邻小说
[综漫]给大妖怪们当妈的那些年  梅兰芳自述  首辅养成日常  梅兰芳画传  穿成豪门宠文炮灰后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七五同人)大宋风月  (霹雳同人)狼皇少羽  民国之花开锦绣  情陷芙蓉帐  英雄联盟之万物皆可捡  离婚而已  (快穿)成为反派的日子  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  快穿之男配这丫有毒  红楼之元春不做贤德妃  梅兰芳和孟小冬  待春衫做媒  成了绝症男配的兔子精  两1相逢